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的研究有利于道德运行机制的健全,实现从伦理的阶级性研究到社会性研究的视角转换;有利于道德权利意识的塑造,强化社会的自我管理意识,由权力本位转变到权利本位;通过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应然”界定,有利于治理模式的转换。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会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这种价值具有不可侵犯的自足性,这种自足性是农村德育自我建构的天然资源。乡村不仅有保守和传统,也有和谐、质朴和礼让。在那里,人类的自然本性与道德信仰得到守护和延续。面对乡村社会的传统和文化,农村德育应保有一份自我建构的权利,不能以任何名义轻易毁坏乡村社会的伦理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使农村代际关系出现权力下移,老年人权威全面丧失,中间一代责任缺失明显,代际关系朝理性化方向发展。传统法律政策的废除、道德力量的削弱以及村庄舆论的解体,是代际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重新建立稳定和谐的的代际关系,应逐步推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社区养老建设,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家庭代际伦理。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发展使得当前农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集中表现在本体性价值的解体和社会性价值的转变之上,这种变化给当前农村的养老问题带来了重大影响.由于现代性的持续冲击,农村传统社会价值观念正日渐瓦解,这给当前老年人的养老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农村传统价值观的衰落也与政府的政策失误有关.因此,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加强对村庄本体性价值和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为老年人创造和谐、人性的养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城市社会老龄化形成的老年群体及其道德问题提出了老年伦理研究的必要性。老年伦理研究的对象是与老年人活动相联系的各种道德关系,即老年道德关系。老年伦理研究不仅要发掘老年人丰富道德资源的社会价值,更有责任研究如何促进老年人道德观念更新和发展的问题。除了老年人生问题的研究之外,老年伦理学更要着眼于围绕老年群体而产生的各种道德问题。老年道德有其特殊性,包括老年群体道德地位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活动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心理的特殊性、老年群体道德关系的特殊性等等。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责任是对网络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网络伦理教育就是要试图唤起人们在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它是网络信息道德责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原则等各种道德意义上的应然要求方面的教育和教化过程.网络信息责任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责任的先验性.人的社会性决定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而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不仅决定网络伦理教育的合法性,而且决定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时期,张岱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德"命题。张岱年认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新道德的基本原则,忠、信、慈、孝、廉、礼、勤、俭、勇"九德"是新道德的基本规范,并认为应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及企业伦理道德等方面来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张岱年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观体现了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理论特色,它是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重要的伦理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自然环境的商品化,包含各类自然资源与环境权利的私人所有和市场交易,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用于推动资源合理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主流手段。基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经济学,自然环境商品化是资本增殖逻辑下的必然产物,依靠个人对环境货币价格及其经营成本收益的计算,也就是依靠个体理性与道德自律,不仅无法解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集体伦理难题的环境问题,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以及私人道德与公共伦理的分裂。与之相反,生态文明共同体建构的伦理基础,是将个体在市场交易机制作用下的道德自律,转为生产共同体中的社会公共伦理。这一过程包含对自然环境私有化、商品化的抗争,和超越资本主义生态伦理困境的尝试。党的十九大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的全民所有,由国家统一行使所有者开发与监管的职责。确立自然资源以及更广泛的环境权利的共同所有,才可能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伦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自然之理与人伦之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面对的重要问题。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心主要是一种内化于人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至善的道德原则,而物主要是一种人伦之事,在道德实践当中,就是要实现心与物的贯通,通过道德践履来建构一种伦理关系。这样,其心物关系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一种作为涵摄自然之理的社会道德规范之心与具体的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道德调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实现形式,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当前这一道德调节模式主要有自然道德权利模式和人类道德权利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因而,必须建构一个以“人-生态”结构均衡关系为中心的新型道德调节模式取代这两极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4.
略论当代伦理转型——当代伦理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伦理转型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社会转型与伦理转型;当前“道德困境;现代伦理的基本价值与基本系统;建设之路。道德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交往活动,当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权威的交往方式的变革。新旧伦理道德交替和社会正义伦理建设滞后以及新的制度和规范与人的素质还有一段长期的磨合过程,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现代伦理的方式:个人权利伦理、正义伦理、契约伦理、职业伦理。建设之路:操作主体、操作程序与机制、道德精英、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5.
李晓丽  张琳琳 《文教资料》2011,(23):134-136
当前,我国极少部分农村存在诸如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农村社会伦理规范失调,农民现代性增长缓慢等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缺位,城市缺乏对农民工思想道德建设的对接管理,以及乡村伦理制约机制的解体等。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治理结构.做好城市流入农民的管理,重建乡村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当代道德建构,从传统道义伦理向现代规则伦理的转型,在人们的心中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从法律与制度建构入手重建社会道德是当前道德建设最为有效的手段,这与伦理道德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化应是基于全面发展观的,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构相对滞后的不足。以道德理想主义、教师中心、集体本位和人情本位为价值取向,具有宏大叙述特征的中国传统“神圣伦理”和“红色伦理”已经不适合当代语境之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对比分析,考量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以资对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当代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伦理是一种价值范畴,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出现的不同伦理观与价值评判体系的变迁密切相关,审美伦理建构于西方宗教信仰崩溃与理性价值体系解体的独特时期。规范性与普遍性的现代理性伦理出现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却因其对个体的规训与压迫产生了危机;个性化、多元化与情感性的审美伦理在与理性的抗争中建构,确立了个体生命与此岸生存价值的优先地位。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伦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认清审美伦理的困境,将伦理问题放置于主体间复杂交错的共同体中,挖掘出永恒的正义,坚守审美的精神纬度,重建新审美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化应是基于全面发展观的,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着教师专业伦理标准建构相对滞后的不足.以道德理想主义、教师中心、集体本位和人情本位为价值取向,具有宏大叙述特征的中国传统"神圣伦理"和"红色伦理"已经不适合当代语境之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对比分析,考量各自价值取向的差异,以资对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的当代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伦理规范与道德之辨——从“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霞 《考试周刊》2009,(12):237-239
伦理规范不同于道德。对人性、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伦理学领域内的规范与道德问题。规范不同于道德:规范源于为获得利益的妥协,道德源于人对超越性的追求:规范的社会性与道德的个体性:规范的利己性和道德的利他性:规范的他律性与道德的自律性;规范的相对具体性和道德的普适性。规范与道德关系密切:规范的价值基础应基于道德;道德生活通常表现出对伦理规范的遵守。最后,规范是必要的,是应当遵守的;道德人生是一种可选择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