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2.
运用符号学方法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理论,考察建国后小说中城乡对立主题的一个表现:进城。经过细读《创业史》、《人生》、《平凡的世界》、《城的灯》等小说,发现爱情婚姻是解决进城问题的艺术途径,进城的道路上浮动着菲勒斯能指,它把城市与农村分别变成了被征服和被抛弃的女人。但同时小说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也历时性地昭示了渐进社会工程的进展,进城的道路在逐渐拓宽。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三种较为典型的发展路径:其一是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以城带乡之路;其二是结合本土资源,开门办学,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其三是撤并乡村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的乡村教育直接进城之路。以城带乡之路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有治标不治本之嫌,直接进城之路又过于极端化,发展小城镇教育可以弥补直接进城的不足,应该成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农业社区正在经历着转型之痛。而《转型之痛》一书以赣中南地区的路东村为个案,展示了村庄中家庭与宗族,文化、经济、社会秩序,弱势群体及政治秩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转型之痛》及其所研究的“三农问题”启示我们,运用分类研究、共时性考察与历时性考察相结合、结构分析与能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转型时期的乡村问题,对于探寻一种合目的、合道德与合规律的乡村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年日如草》是刘玉栋对“乡村与都市对峙”主题的真正尝试,小说不满足于简单的城乡二元时立,在城市与乡村的背后,刘玉栋增加道德与金钱两个维度,从而建构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城乡世界。借助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从而看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文化道德因素,进而阐明城市化不应只是高楼林立、农民进城、商业成熟,而应是文化道德观念的重建和成熟。  相似文献   

6.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7.
《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显示,"三农"的转型之痛源于经济话语下的农民离村。强大的打工潮几乎冲垮农村固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它淡化了农民的家族观念和亲情伦理,改变着乡村的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着乡村的文化网络。在这场乡村剧变中,由于农民的无奈和失语,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和《泥鳅》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历史背景有关。由于具体写作语境的不同,老舍与尤凤伟分别从城乡文化冲突和城乡差别的角度关注乡下人越界迁移后的命运;老舍意在解释生活、表现感情,尤凤伟志在再现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并为之鸣不平。这种表现与再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方法源于作家文学观和社会立场的不同。由乡下人进城引发的城乡冲突归因于农民对市民的身份僭越,思考如何维护这些进城农民的尊严,尤其是要思考当他们面临金钱的诱惑和人格凌辱时,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体现和表现其个人的尊严,这是历史赋予作家的使命,也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历史意识与责任感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在中篇小说《到城里去》中,刘庆邦对主人公宋家银进城的渴望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辛酸和无奈。在刘庆邦笔下,进城成为了梦想,城市殖民了乡村,乡村面临的是转型期的尴尬与阵痛。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由于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使得"逃离土地""到城里去"成为乡村人的普遍梦想,而乡村女性作为进城大军的一部分,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作为书写"进城乡村女性"的重要作家之一,刘庆邦从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两个层面,关注进城女性的双重焦虑,藉此反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陈仓的《反季生长》是在作者探讨一系列进城小说的主旨的基础上再次探讨的还乡主题。通过塑造一系列以农作物命名的人物,传达出城市边缘人物的精神挣扎,在抒写这些进城边缘人物精神现状的同时,试图用文字来唤醒众生对这些群体的关注,深切地体现出陈仓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文以陈仓的《反季生长》为例剖析异域文化中城乡人的精神隐忧。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使许多乡村女性也从农村来到城市谋生,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这些进城的女人往往处于边缘生存的境地,忍受着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挣扎在城市底层。残酷的现实使她们中的一些人在抗拒与迷失中放弃了固守身体纯洁的底线,以女性的身体作为生存的资本,追求虚荣和物质欲望的满足,沦落在欲望的深渊。她们的命运比男性农民工更为悲惨,因为她们出卖的不光是劳动力,还有她们自己,对于这些女性而言,比苦难更严酷的是心灵的煎熬。底层写作在对乡下女人进城的苦难叙述中,并没有忽视她们的这种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13.
在《后上塘书》中,孙惠芬映射了在城乡中游走的女性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城乡两种文化碰撞时的矛盾。她通过展示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乡村人在经历"进城"与"回乡"的痛苦,进而来审视"城"与"乡"这两种文化,体现了她的乡土作家身份的责任,同时也包含着她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城读书家庭“想改变什么”具有较大异质性。通过深度访谈可知,基于改变子女教育环境的乡村家庭会从提升子女学习能力、改善教育资源获得、提高中考考录机会等方面出发,做出进城读书的行动。基于改变家庭生活状态的乡村家庭会从增强乡村社会评价的认同程度、减少家庭分散生活的开始做出进城读书的行动。由于出发点不同,乡村家庭进城之后的教育融入策略亦可能不同。进城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自成目的性”,代表乡村家庭选择了一种可能的生活,并赋予现实生活新的意义。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应对乡村家庭通过子女进城读书提高生活质量的做法予以支持。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16,(4):9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 5-2020年)》后,湖北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加强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被称之为"湖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黄金十条’"。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三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模式。四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五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六拓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渠道。七建立乡村教师奖扶机制。八加强城乡教师编制管理。九推动城乡教师交流。  相似文献   

16.
《城的灯》和《生命册》表现了李佩甫小说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故事模式.作品讲述了农村青年走进城市追求物质享受、满足精神渴望的一系列遭遇,表现了中原人独特的生存智慧,也展现出当代中国人在物质丰富之后,陷入到精神困境之中.面对困境,从乡村走出来的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昔日的乡村作为精神寄托之所,可当他们再回到昔日的村庄,才发现记忆中的乡村已不复存在,精神上再度陷入迷茫.  相似文献   

17.
与当下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同步,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编选也显现出弱化乡村的城乡价值取向。以人教版初中《语文》(2009版)(1-6册)中的选文编排为例,对比分析《语文》(2009版)中城市与乡村题材的入选数量、内容设置等,透析《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严重的乡村文化危机,即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形成的严重"挤压",它将导致城市对乡村的征服和乡村对城市的依附。  相似文献   

18.
王丹蕾 《学语文》2012,(3):73-74
中国的乡村一直是现代以来的文学作品持续书写和想象的对象,在《人民文学》"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文本中,乡村想象自然必不可少:记忆中的乡土温情脉脉,是疲惫不堪的打工者魂牵梦绕的精神之乡(《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审美的乡村醇美自然,是美好人性孕育、  相似文献   

19.
在铺天盖地的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的潮流中,如何才能在"农民工进城"这一固定的叙述模式中发现新的角度,将城乡冲突中农民工复杂的精神世界坦露在读者面前,是每一位关注底层的优秀作家都要面对的问题。《镇长的弟弟》没有从惯常的由乡村到城市的正面路径出发,而是独辟蹊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复苏伊始,路遥出于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将目光投向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迷茫、奋斗的新一代农民。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下,这些农村中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乡村的蒙昧和城市的富足。他们欣羡现代文明的成果,渴望投入城市的怀抱,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体制及意识观念的因素,他们身份习得的过程倍显艰难,进入到城市之中却通常得不到认可。其进城农民的身份彰显了他们自身在城乡交叉之中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殊定位。他们的这一身份略显尴尬却也生动地映射了改革之初那一批不安分的农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