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3.
青山有意碧水多情———《望天门山》情景教学三得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附中黄兰《望天门山》是李白寄情山水的一首即景小诗,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目的是让学生领略长江天门山壮美景象,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诗虽短,但大可激发情趣,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4.
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注家多以为是山水景物之作,有人说:“这是一首单纯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是我们诗人满怀深情对祖国河山唱出的赞歌” (张燕瑾《唐诗选析》)。有人说:“此诗描写遥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奇景色”,“不仅把山川写得生气勃勃,而且抒发了作者自己雄放杰出的豪情壮志” (浙江师院《初中古代诗文助读》)。黄日强编著的《古文选讲》指出:这首诗“通过赞颂天门山的大好风光,表现了我国江山的雄壮奇姿,反映了作者热爱祖国和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这里点到作者“理想”“愿望”的问题,但究竟是什么理想与愿望,文章未能作出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6.
<望天门山>是李白在安徽写下的一首著名诗篇.关于这首诗,历来有所争议,究其原因,是由于未能弄清天门山的地理形势.本文从诗歌中字词考释入手,结合天门山的地形,就诗歌历来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田荣 《教育文汇》2010,(4):55-56
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区西南郊长江东岸葱茏灵秀的翠螺山麓。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诗仙李白数次云游到此,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章。其中《望天门山》诗云:  相似文献   

8.
初一语文统编教材选有李白《望天门山》一首绝句,课本对天门山的注释只是讲“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安徽人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望天门山》,有关书籍(包括教材)在阐释此诗时都指出了该诗绘景雄奇,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热爱之情的这一点。如“它描绘了望中所见天门山夹江对峙,楚江千回百折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人教社《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三册,以下简称《教参》);九年制义务教材的参考书释此诗时也持此说。  相似文献   

10.
自从《望天门山》选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以来,各家学报和各种语文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分析文章,对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作了详尽的阐述。但我们发现有两个问题都没有解决,一是这首诗的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边”究竟是朝日还是落日,分析文章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地所是,但都未能进行考证,阐明理由;二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分析文章都很少涉及,可能作者认为这无关宏旨,对理解这首诗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春望》得出,这首诗的好首先在于情感的跌宕起伏,充分体现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其次,这首诗余韵绵长,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结合这两个方面来看,《春望》当为经典。  相似文献   

12.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3.
先把知识短文《谈谈诗歌》复习一遍,然后把七首古典诗词分成两组来自学。第一组是风景诗:《望天门山》、《春夜喜雨》、《忆江南》、《渔歌子》第二组是抒情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石灰吟》、《杜少府之任蜀川》。  相似文献   

14.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诗歌的前两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回旋,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后两句传神地描绘出作者望着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的喜悦之情。望天门山@李白!唐 @叶兰  相似文献   

1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出发,准备游安徽宣城,途经天门山,写下了这首小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祖国山河的美好,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本学段学习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及"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  相似文献   

17.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8.
王维在凉州创作了六首诗,《双黄鹊歌送别》、《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赛神》和《灵云池送从弟》。其中《双黄鹊歌送别》与《出塞作》两首诗,人们对它们的解说,颇多异词。对此,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倪凌云 《中文自修》2022,(10):23-24
<正>链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一学期第17课《古诗三首》我国幅员辽阔,风景名胜数不胜数。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了我国的大好河山。《望天门山》通过描写山势险峻的天门山和水势汹涌的楚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饮湖上初晴后雨》分别向我们展示了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的美和烟雨笼罩下西湖的朦胧美。《望洞庭》则描写了秋月下洞庭湖给人带来的静谧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20.
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人运用想象,创造境界,将深意和情感熔铸于其中.读者体味诗歌时,把握其语言,运用想象,再造形象,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妙悟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情思.巴尔扎克指出:"真心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谈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士?论诗:"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我们则要通过"一爪一鳞"想象出那个"全龙".这些经验之谈告诉人们赏析诗歌也要运用想象.《望天门山》共四句,句句写景,似纯粹写景之作,别无深意,但反复体验玩味,又觉别有天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中断天门,天门开,碧蓝的江水浩浩荡荡由西向东流到灭门又折转向北.这两句状远眺天门的悠远之景,巧妙入题——"望天门山".开篇就揭出"望",情萌其中.首句天门之景,侧重写山.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