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断绝的重要纽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对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从加强宣传、政府保护、非遗自救和谨防"大跃进"式文化保护等四个方面谈了一下自己对今天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自己的一点心力。  相似文献   

2.
华丽 《科技风》2012,(16):194-195
非物质文化是古代中国人智慧、勤劳所创造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国全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渗透的产物。然而在新社会变革的今天,延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已经历尽沧桑,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不可预估的速度走向衰落,潜伏着消亡的危机。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差、制度保障不健全、立法保护不完备、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通过借鉴韩日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树国民认同感、健全保护机制、保护遗产传承人、重视遗产项目申报以及加强文化产业化开发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置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泉州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多元文化的汇集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70个,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发展泉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论述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了其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模式和对策,以期对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我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文明和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工作内容,其中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式,其保护工作难度更大。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乡镇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保全乡镇文化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繁荣发展。文章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镇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旨在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保护工作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贴吧     
贴吧 《世界发明》2007,(11):92-9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一概而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较晚,力量较薄弱。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流动的活的文化遗产,在其保护上往往带有极大的复杂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能对其进行全盘保护,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核心所在。现今的昆曲之所以面临着危机,其根本是滋养昆曲生长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其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挥文化的包容性,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只有这样像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才能得以传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306c001000bnq.html  相似文献   

7.
滕春娥 《情报科学》2019,37(7):163-170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表性的集体记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 传播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守护人类的文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研究成 果的梳理和综合述评,以进一步明晰当前的研究现状、厘定未来的研究趋势。【方法/过程】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 源,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国内文献进行分析。客观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档案社会记忆研究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述评。【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 究较为丰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相关研究还较少。社会记忆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会成 为档案学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传承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文化进行了传承,更重要是成为了增进民族感情的基础。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江苏省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可行性及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实践,将南京云锦、南京剪纸和无锡道教文化应用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中,以实现对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科学、伦理、经济价值,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的责任和义务。利用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学生群体、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优秀的高级人才优势,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佳 《科教文汇》2014,(9):225-226
义乌地方曲艺作为义乌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随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与时俱进的。怎么样搞活文化的发展,又如何让它们有序地传承下去,是我们应该考虑到的问题。义乌地方曲艺凝聚的是当地人民的智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围绕义乌地方曲艺的保护措施及保护不足展开探讨,力求为义乌地方曲艺的发展和传播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文化的命脉得到应有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徐飞 《情报科学》2021,39(12):179-186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挖掘与共享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 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趋势。【结 果/结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研究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 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创新/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表明 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较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姚羚羚 《科教文汇》2013,(23):61-62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二者虽然历史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都描绘了惊世骇俗的爱情,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识相爱,最后殉情而死的悲剧故事。本文从人物塑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结局构建等几个方面对两部爱情著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中西方悲剧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重新进入大众的视线。研究组深入研究南京市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常见方法,调查到其存在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路径存在不足的表征,提出在互联网视域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九大传承路径,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杨一 《科教文汇》2013,(17):40-40,42
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中酒文化教学的改革实践,使学生了解黑龙江酒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记录、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杨曦宇 《大众科技》2011,(11):239-241
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积淀起厚重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的种类包括俚濮彝族语言、口述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要通过划定民族文化保护区域、对古村落群进行动态保护、举办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古...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下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产物。兰州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保持我市文化独特性与多样性,构建兰州文化圈,增强兰州文化实力,实现兰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平 《科教文汇》2014,(22):139-141
从晚清中华民族为了救亡与生存的不断抗争,到如今迈向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先后掀起了数次带有民众启蒙性质的“阅读革命”。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在历次“阅读革命”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北京在近代中国新文化语境下的“阅读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表现,对于促进当今北京地区的阅读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增强居民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爱读书勤学习的良好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祝元梅 《科教文汇》2014,(28):34-35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适当地融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益探索,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保护传承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握度处理好几对关系方面探讨如何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