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N而V”中之“而”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N而V,C”句中的“而”有“如果”的意思.本文以替换和层次分析等方式考察,发现。而”并无。如果”的意思;“而”应是连接N,V,其探层仍是表示两种性质或行为的联系,“而”有突出V和取消N,V独立性的作用;所由构成的“N而V”格式,大都用于叙述一般性现象或事理,具有极浓的书面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2.
“V不上”和“V不下”之间的对立和非对立,主要受“上”和“下”原型义及相关引申义的影响,在结构内部,动词的语义特征与之兼容者可以进入,否则不能;在结构外部.“V不上”和“V不下”都受外部条件的制约,但结构义上“V不上”结构强调目标性,“V不下”结构强调空间性,两者存在明显的对立;在认知图式上,“V不上”形成的是二雏的目标模式。“V不下”形成的是三维的空间模式,对立是很明显的。而在“上”和“下”通过引申表示“到达、达到、完成”等结果的意思时,“V不上”和“V不下”是非对立的;在空间特点的语境里,两者有非对立的现象,但是在原因侧重上却是对立的。二者的对立是主流.非对立是支流。  相似文献   

3.
言中,指代性副词“相”一般表示互指,相当于“互相”、“彼此”;在一定的场合又可表示偏指,或指第一人称,或指第二、第三人称;又可表示递相,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共相,有“一块儿”、“共同”的意思。“相”的指代作用的细微变化,如果不细加辨别,译释时可能产生偏差。例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勤心养公姥。  相似文献   

4.
如果用N表示名词、代词等体词性结构,V表示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结构,那么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着“是 N V”的句式.“N V”为主谓关系,“是”居其首.  相似文献   

5.
陈志平 《中学文科》2005,(11):72-72
《三峡》一文,有这样两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句(1)中“亭午”和“夜分”是两个不能并存的时间概念;“曦”和“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讲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不是正午或夜午,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这个句子应分开来讲:“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半不见月。”可翻译为:“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这样理解意思才正确。  相似文献   

6.
钱召 《学语文》2010,(5):45-45
“好V”和“好好V”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常见格式,如:“好V”:好看、好吃;“好好V”:好好听、好好休息。“好V”和“好好V”.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时常有偏误.原因在于“好”的语法意义比较多,而“好好V”不仅存在读音问题,还有层次问题,凡此,都需要仔细辨别。  相似文献   

7.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语>六则》“思考和练习”在谈到“而”字的顺接和转接用法时,曾这样写道:“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这里的‘而’字同白话里的‘可是、但是’相当。”我以为似可商榷。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两个“而”字虽都表示转接,但在句中的作用却并不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假设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用法。“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分別表示两种假设条件,“罔”、“殆”则是在这两种假设条件下出现的情况或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笔者听过的语文课中,不乏精品好课,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尽如人意。其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课上得太“飘”。何谓“飘”?“飘”,本意为“随风摇动或飞扬”,引申为“轻浮,不踏实”。现代汉语中含有“飘”字的词多有摆动、浮动、流散、摇曳、游荡的意思。以“飘”形容对语文课的感觉,是说课上得不扎实、不到位、不饱满,或如断线的风筝,或似脱缰野马,或像水中浮萍,或若山中云雾。笔者将其概括为四相,即散而无神,浅而无根,乱而无序,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10.
熊莉 《现代语文》2013,(4):47-48,161
通过对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发现“各V各的N”格式中,动词V大半以上是“有”;少数特殊形式可以根据上下文情况,省略“N”或“的”。在语义上,“各V各的N”格式具有部分差异性、整体关联性和意义上的描写性或评说性的特点。使用时,总是出现在表示“特征不一致或行为互不相干”的句子中,有某种对仗或递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用”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凭借”、“……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同“是以”、“…  相似文献   

12.
“N的V”短语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定心短语,其语义结构具有双重性,分显层和隐层两个层面。“N的V”短语的显层语义结构是名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的V”的定心句法结构形式对语义结构的制约作用和中心语V已经名物化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领属关系和限制关系两类。“N的V”短语的隐层语义结构是动核结构,这是考虑到N与V之间的确还保留有施事、受事与动核的语义联系以及“N的V”短语是由上文中的主谓句转化来的这两个原因而确定的,可分为施动关系、准施动关系、受动关系、成动关系、使动关系、系动关系、状动关系等7类。  相似文献   

13.
先秦汉语中“V1而不是V2”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其变化格式有“动 动”,“动 形”,“形 形”,“名 名”等不同类型;V1与V2之间的意义关系也多种多样,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组,可作主语、谓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4.
“粜”与“卖”的意思是有区别的。“粜”有“卖”的意思,但粜专指卖出粮食(米),是和“籴”(买进粮食)相对而言的。“粜”在专指出售米的时侯有“卖”的意思,这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讲“粜”就是卖。如果仅仅简单地而不是准确地理解“粜”的意思,把“粜”理解为  相似文献   

15.
面对现今不尽如人意的生源现状,如果仍用以前“中专热“时的那套教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是不必要的;听之任之、不想对策是不行的;以“反正他们听不懂”为由而“放羊”或随便教是不负责任的。再糟糕的事情只要认真去想,都会有解决的办法,形象地说就是,“差”有“差”的教法。  相似文献   

16.
“N的V”短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最后6年关于“N的V”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研究表明,研究不断采用新的角度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成果。如姚振武从共时,历时结合的角度对“N的V”的结构类型提出了新的看法;沈家煊,王冬梅,詹卫东运用了认知语法,配价语法的理论对“N的V”的构成作了深入的解释,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句法平面对中心语V的词性,“N的V”的句法功能性质,“N的V”的结构类型等的认识上,分歧并未消除,语义,语用平面的研究尚较薄弱。  相似文献   

17.
《燕子》一课中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几根”或“几道”“几痕”一词,取系上下文来理解,意思是指电线的几条。但作者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几根”或”几道”呢?过是作者遣词造句准确、形象的表现。《新华字典》对“根”、“条”、”道”都有...  相似文献   

18.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得而V”是先秦散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对涉及这类句式的句,今人一般把其中的“可得而”视为助动词性结构,把“可”和“得”一同解释为“能够”、“可以”。本对此不以为然,在通过广泛考察先秦散中“可得而V”式的句子的基础上,认为“可得而”不为助动词性结构,其中只有“可”是助动词,可释为“可以”、“能够”,而“得”则为一般动词,其基本义为“得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作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20.
“怪”的语法化首先由其形容词“奇异的、不常见的”演化而来.“怪”后接的成分除了N或NP,还可以接V或者VP,虽然“怪”的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某个动词长期处于连动结构,且经常位于“V1 +V2”式中的V1位置,那么这个V1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副词.到了南朝宋时期,“怪”后接的成分由一般性变为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具有了表等级特征的意味.直到明末清初,“怪”后面所接的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并且这种搭配由于其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固化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此时“怪”就完成了形容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