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 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2.
倒过来试试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挺有意思。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使登门求教。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悦:“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一年才画一幅,这有多慢啊!”青年人惊讶地叫出来。门采尔严肃地说:对!创作是非常艰苦的劳…  相似文献   

3.
傅晓影业余爱好甚广,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会弹琴,会敲架子鼓,单位举办文艺晚会,他多次当主持人;政治部主办纪念抗战胜利书画展,他的一幅碳画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在新闻报道上,他还是个多面手,因此,大家戏称他为影视文“三栖明星”。当然,成为这“三栖明星”,符晓影是费了一番苦功夫的。不信,请先看看他的摄影傅晓影出身摄影世家,打抗战那时起,他爷爷就开照相馆,他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也搞过新闻摄影,他自小就跟父亲一起学摄影,故取名为晓影,即通晓摄影的意思。提干第一年,他便积攒工资买了一部“傻瓜”照相机,拍出的照…  相似文献   

4.
《全国新书目》2023,(1):52-54
<正>本书以《汉宫春晓图》《鹊华秋色图》等24幅经典中国画为案例,感受二十四节气何以“入画”,又何以“如画”。作者引领读者在中国画里感受大美的天、地、人,释读磅礴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捕捉古代画家们作为一个寻常人的幽微的真性情,解密古代画家植入画作中的人格象征、隐喻以及精神品性,从而读懂古人、读懂古画,也读懂如画的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6.
据说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年轻时曾画过一幅《牵羊图》: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系着一根绳子。这画被一个农民看到后给他指出:“牵羊的时候,不论羊几只,都只需要一根绳系着领头的那只羊,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走……”这件事对丰子恺的教训太深刻了,以后他在作画的时候不仅注意观察,而且还注意向内行的人请教。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跑到河边去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着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着走可掌握航船的方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纤夫改动纤法。他按照观察所得画的《背纤图》,受到…  相似文献   

7.
张志霞 《大观周刊》2012,(32):240-240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男孩;父母均是高级知识分子,且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从小便博览群书。非常广泛,应该称得上颇有才气。然而.就这样一个孩子,在一节美术课上,却画出这样一幅画。老师要求画一幅画,把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展开自己的想象,一幅幅憧憬美好未来的嘶面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一页一页地批阅学生的图画作业,这时,一幅与其他图画极不协调的画面展现在老师面前——一个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断头台”上,躺着一个人.头颅已经被砍下来,鲜血满地,画面阴森恐怖。  相似文献   

8.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是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  相似文献   

9.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倒过来试试宋亚田  近日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青年画家,由于工夫不够,生性又草率,画出来的画总是很难卖出去。他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受大众欢迎,便登门求教。  他问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沉思了一下,对他说:“请倒过来试试。”青年人不解地问:“倒过来?”门采尔说:“对,倒过来!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  看了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有些通讯员写稿件。作为编辑,我们经常能听到“上稿太难了”的感叹…  相似文献   

11.
扩大眼眶子     
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一位著名画家1945年给毛泽东主席画像的故事。作者说据他掌握的资料,这位画家“是唯一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过像的画家”。看到这里,我脑子里马上蹦出另外两则曾“面对面地”给毛泽东画像的画家故事来:一位是解放初期来北京的苏联画家费诺格诺夫,在毛岸英的陪同和翻译下,到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为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还与他交谈。事后他写了一篇题为《给毛主席画像》的文章,记叙此事。另一位也是苏联画家,叫茹科夫,他的一些素描插图是很有名的,1957年随苏联文化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毛主席出席苏联大使馆招待会,在谛听苏联著名音乐家演奏的时候,画家“面对面地”为他画了一幅速写。此外,还有没有人“面对面地”为毛泽东画像,我想,这必须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方可做出确切回答。  相似文献   

12.
我和徐伯昕同志相交了45年。我们在汉口、上海、香港等地一起工作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1938年5月,我考入汉口生活书店。那时我们热情地从事抗战宣传工作,在店内组织歌咏队、读书会、办宣传抗战的壁报等等。有一次,我这个在美术学校读过一学期书的“三脚猫”,为壁报画了一幅宣传抗战的报头,引起了伯昕同志的注意,问张又新这是谁画的。张又新告诉了他,他似乎对这报头很赞赏。这算是  相似文献   

13.
激情主义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跋涉在群山之间的旅人,正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  相似文献   

14.
那天来到捷运台北车站转车,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设墙上一幅画作“法象威仪”(释迦牟尼怫坐像)吸引,原来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复制画,再仔细一看,旁边还有四幅小复制画,有翠玉白菜、青瓷莲花式温碗、碧玉瓜辫杯及四库全书,遣四幅画镶在墙壁中,每一幅画有三面,可以转动,观赏翠玉白菜时,用手转一面,就可以看到翠玉白菜文物的介绍与出处。  相似文献   

15.
林栋 《传媒》2002,(7):10-11
这是一幅貌似寻常实际上很不寻常的新闻照片。照片的正中央,是一位打捞员手捧黑匣子,面露着胜利的微笑;周围的很多人也都在笑,其中的近景观众还都在一边笑一边热烈地鼓掌。 就是这样一幅照片,我们在“5·7空难”不久之后的2002年5月15日的全国很多报刊上都见到了。说它寻常,是因为我们很多人看过这幅照片后都没有在意,这样的镜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太多  相似文献   

16.
报上有些插图和宣传画,常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有幅画把毛竹画得像甘蔗一样,而且画中的人大捆地“背”毛竹,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拖毛竹”。有幅画把少先队干部的符号挂反了,应挂在左臂。有幅画画着一个小孩戴着草帽迎着十二级台风捆树,只捆上部,不捆下部。这样大的风,草帽是戴不住的,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2月12日刊登的新华社消息《现代文化进入苏南农家》,读了叫人觉得别扭,文章对事实的概括不恰当。消息说:“外来文化的进入,使苏南农民的文化视野开阔了,文化思想解放了”。可是在这个帽子下所例举的事实呢?是“一幅幅表现女性体态美的比基尼画,如今已堂堂正正地悬挂在一些青年农民夫妇的起居室内”。还有,“交谊舞、人体艺术画、音乐茶座、流行歌曲等在这里已成为时尚。”不知道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这些表象便能代表“文化思想解放”,其实“比基尼”进入农家并不能说  相似文献   

18.
斐声中外的油画家李自健以他“人性与爱”的百幅画作和宏篇巨作《南京大屠杀》强烈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去年,《李自健画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从七八十岁的老人到八九岁的孩子都久久地站在他的画前,或  相似文献   

19.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赝画了一幅梅花,顺手题了一首七绝:“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相传梁实秋年轻时画过一幅梅花图赠友人,并在画的一角题写了李方赝的这首梅花诗。无独有偶,丰子恺亦曾画过一幅赏梅图,李诗中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两句赫然出现在画面之上。可见李的诗句对后人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20.
画蛋与写稿     
“达·芬奇画蛋”是读者很熟悉的一则写作轶事。这个故事说的是,14岁的达·芬奇跟老师学画画,老师每天让他练习画鸡蛋。后来,他越画越不耐烦。老师发现后,对他说:“在一干个鸡蛋中,就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它.它的形状便不同了。”达·芬奇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专心画蛋,练好自己的基本功,后来,他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这则“画蛋”故事对学习写作的通讯员是很有启发的。它告诉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一干个鸡蛋’冲如何“画”出不同之处,换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