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洪善卿在小说中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作为一个小商人在官绅和倌人间当掮客,与他们的交往有着典型的商业社会人际关系特征;同时他又是主线人物赵朴斋和赵二宝的亲舅舅,他们的血缘亲属关系也在近代商业社会的影响下发生变异,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城市理论认为城市由人类聚居地演化而来,人是城市空间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空间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在小说《长恨歌》中空间形态与人物紧密相关,具有与人物互动、互文的特征,是小说中一个隐性角色,也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分析空间与人物的互文关系是解读小说《长恨歌》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小说传统的源头,笛福的小说创作自然早已受到学术界的认真对待,研究成果也已汗牛充栋。然而,笛福生活在英国商业社会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其作品中有大量关于城市"新兴阶层"及其城市生活的描写。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学界重视。本文试图借用城市理论及批判理论的相关资源,从另一个角度,即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来考察笛福小说创作的历史价值,辨析笛福对新兴城市生活的复杂态度,阐发笛福城市小说中人物的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4.
一托玛斯·哈代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作家。在他的一系列以他的家乡道塞郡为背景的小说中,“最终的印象是一个邪恶的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作用,毁坏他们幸福的各种可能性,并把他们引到悲剧的结局。”他既不能认识到社会变化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社会未来的真正道路;他不得不求助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和叔本华的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层面上诞生的小说观——论梁启超的小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由封闭的稳定到被迫开放的社会。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国知识界探寻强国富民的救亡良方也经历了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政治层次和人的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一致,中国人对于小说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物质层次中小说居于盲区,在政治层次上小说被发现,在人的层次上小说本体被发现。而梁的小说观则是梁在思想探索居于政治层次时对于小说的发现。晚清前五十年,洋务派、维新派尽管大力倡办学堂、兴留学、译西书之风,但他们所接受的主要的西方文化知识,是天文、地舆、格致、制造等应用科学知识。他们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中国在物质层次上不如西方,但中国的文化却仍然是优越于西  相似文献   

6.
从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文化的发达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说又生动地再现了城市生活的场景。广州自古以来就作为岭南地区的一个中心城市而存在,它自然也成为小说描写的重点对象。本文通过梳理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小说对广州的描写,从文学的角度生动地勾勒出广州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上,新写实小说以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独树一帜。普通人,在新写实小说里,可以是社会地位令人仰慕的科研所所长,也可以是卑贱得只值两百斤谷子的瘦袋女人;可以是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目不识丁的乡下农民;可以是学校教师、政府机关职员,也可以是连队士兵、城市苦力。这与其说“普通人”在新写实作家心目中有什么不谋而合的特殊内涵,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一个表述“人”的相似角度。即故意不让笔下人物自觉地涉足了特定时代的历史活动,拒绝赋予他们高尚的社会理想、远大的人生目标,不分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的小说创作中 ,有着一批还乡者的形象 ,这些文学形象的产生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 ,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的影响有关 ;也和大多数现代作家的离开故乡 ,到城市寻求理想与发展后的种种人生经历、人生感悟有关。因此 ,这些文学形象不仅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而且和时代、创作主体的互为映照 ,使他们还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0.
山洞是金庸和古龙小说中都经常出现的重要地点,以往人们只注意到了金庸作品中的山洞意象,而忽视了古龙小说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山洞情节,更忽视了他们在这一情节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不同,这种不同折射了两位作者对人生本质的认识的差异,也暗示着他们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像人类远古时期的生存场所——山洞一样,借此孕育出一个他们各自不同的理想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受着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孩子也承受着来自城市的排斥和歧视。只有改善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起限制和排斥作用的政策和制度,改善他们的个体素质,才能改变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态度和意识,也才能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达到改善和提高进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的目的。改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应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其一,改革对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显失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其二,提高和改善农民工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个体素质;其三,提高社会认同,消除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的隔阂。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和卡尔维诺都用寓言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多端的世界。卡夫卡所创作的一批现代经典寓言小说以其独特方式呈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通民众的困境及异化现象,而卡尔维诺则通过繁复多样、风格各异的各式寓言小说让我们体味到置身其中的现实生活原态。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一位是现代主义大师,另一位则深具后现代色彩,但他们的寓言小说却有着深切的关联。卡夫卡是卡尔维诺倍为推崇的经典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深受其影响。二者寓言小说关注的也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而又难以理解的关系,但他们在原创思想、个人风格等方面又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些异同相间使我们对这两位伟大作家的寓言小说比较研究具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显现出他们的作品跨越时代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3.
长篇风俗小说《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之作。小说通过女主人翁莉莉.巴特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女性成为了父权社会的无辜牺牲品,同时小说也道出一个事实:尽管男性是父权社会规则的制定者,但是这些规则在约束女性的同时也限制了男性的角色,阻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父权制压力下的两性角色和地位进行重新定位,揭示了父权社会下男性和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4.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学校中外来务工子女数量也明显上升,他们与城市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融入,也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在那样一个爵士时代,大多数美国人已经开始切实感受到一战为他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好处,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放肆地追逐财富与享乐。用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话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同时,这一时代也诞生了迷惘的一代人,他们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本文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阐述小说中主要人物盖茨比和黛西的象征意义,从而揭露小说背后深刻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运用符号学方法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理论,考察建国后小说中城乡对立主题的一个表现:进城。经过细读《创业史》、《人生》、《平凡的世界》、《城的灯》等小说,发现爱情婚姻是解决进城问题的艺术途径,进城的道路上浮动着菲勒斯能指,它把城市与农村分别变成了被征服和被抛弃的女人。但同时小说作为社会象征性行为也历时性地昭示了渐进社会工程的进展,进城的道路在逐渐拓宽。  相似文献   

17.
先锋小说出现后 ,尽管遭到许多非议 ,但先锋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包括理念、形式等却是不容低估的。而先锋小说由开始出现时的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 ,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而且 ,人们逐渐接受先锋小说也主要是接受先锋小说的先锋形式 ,认为其先锋形式改变了旧式小说的写作方式。但对隐藏在形式下 ,甚至可以说是带来先锋形式的先锋理念却甚少关注。先锋小说家在大多数人之前敏感到社会的某种变化 ,这种感觉混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感带来了他们的先锋理念  相似文献   

18.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分析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每个人物都在小说情节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说《帕斯库亚尔·杜阿尔特一家》中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人物也是社会群体的缩影,透过他们可以发现作者的写作特征和创作意图,也能让读者了解西班牙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这篇小说中他描绘了三种人的生存状态,即妓女、知识分子和商人。通过对妓女和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揭示,展现了城市中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对假儒商的批判也体现了作者呼唤真正儒商出现的苦心。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以杰出的文学大师而闻名于世,同时也是社会评论家和批评家。狄更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和民生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他在其作品中展现出卓越的透视力,有效地利用小说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政治和道德弊端进行尖锐的批评,同时对英国社会的弱势阶层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并且对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民生改善做出了贡献。狄更斯相信社会必须具有道德才能生存,道德的力量可以造福社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小说建造成一个道德库,以此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他的大多数小说是对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描写与批判,成为"英国状况"题材小说的创始人。他对社会的评论提高了阅读者的集体意识,有效推进了越来越影响当局决策的公众舆论的形成,也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治、法律、城市治理及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带动了许多优秀作家利用小说对社会进行分析和批判,并影响英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