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灾难报道能够瞬间成就一个媒体,但不符合国际话语体系的灾难报道也能瞬间毁灭一个媒体。我们通过媒体来看世界,世界也通过媒体在看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通过媒体来看自己。本文作者以某些中国媒体对日本地震的相关报道为例,分析了在灾难事件对外报道中值得引起重视的经验及教训。  相似文献   

2.
会议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递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等重要信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改进会议报道,就成为各级媒体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大后一年来,中国梦引起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关注,也成为我国媒体对外宣传的一个重点。我们在这里就得失作一些总结,为2014年更好地做好中国梦的报道,提供借鉴。一、首先,通过认真的学习和大量细致的调研,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以及海外的疑虑,做到知己知彼,使外宣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多个发达经济体的经济频频遭遇困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为我国发展国际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成为我们对外报道的重要任务。然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经济报道一直是我们的一个软肋。我们一般存在不能及时发声、不知如何发声、不知如何放大声音等问题。本文拟结合新华社针对中欧经贸摩擦的典型对外报道案例,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闻,已取代社会、文化新闻的主角地位,成为了对外媒体的一个核心报道领域。这种转变,是为了把当前中国最具活力、也最具吸引力——迅猛发展的经济,展现给世界。从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各国之间最为紧密的往来已逐渐转移到经济领域。因而,对外期刊加强经济报道不仅有  相似文献   

6.
在非洲地区新形势,以及中非合作快速推进的背景之下,加强和提高中非合作报道的有效性业已成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增进中非合作报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是从事对外报道的媒体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舒晴 《对外大传播》2011,(6):11-11,30
未来五年,是中国在世界地位、作用和影响变化愈来愈大、愈来愈明显的时期。怎样真实地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怎样正确诠释中国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方针政策?怎样构建和谐的经济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我们在如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与报道本国事件不同,驻外记者在报道国际新闻时面临比国内报道更多的挑战.需要突破传统思维,避免受外媒牵制,力争使国内读者对复杂的世界有一个清晰、客观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祭孔活动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年年都举行。正如英国《卫报》在今年9月28日孔子2561岁诞辰当天所发的报道中说,“当一个人诞辰2561周年时,人们已经难以区别他的上一次诞辰与这次有什么不同。”的确,报道这样一个已成为程式的活动,如何挖掘新角度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何做好对外经济报道,这是对外宣传工作中的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社会的上升,做好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报道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看,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传播的热点,也是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今日中国》的盲点,因此对它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一下70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建设》(现《今日中国》)杂志,可以发现在同一本杂志中,如今经济类的文章数量要多得多,内容涉及面也广得多。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今非昔比,经济类报道自然与从前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何搞好改革年代的经济报道便成为编辑记者热衷的话题。目的经济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工业、农业、财贸、金融、商业等。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期选取路透社的《中国追逐稀土梦的巨大代价》和新华社报道《当物价再次上涨,中国百姓的吃饭省钱秘籍》进行点评分析。前者强调在对外报道中,记者应该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后者提出以小见大、放下架子做新闻可以增添重大题材稿件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正在诸多新闻形式当中,图片专题以其简洁、直观等优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在国际知名媒体上,中国题材图片专题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关于中国的图片专题报道,从选择角度、新闻素材,到叙事结构、观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西方立场。本文从外宣媒体摄影创作实践出发,尝试对于对外报道中的图片专题创作进行分析探讨。一、对外报道中图片专题的题材选择策略1.重视地方性和民族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图片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国内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每年春季的全国"两会"和五年一次的全国党代会因其对中国未来的导向性作用,不仅成为国内媒体报道的重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媒体的关注。而我国日益增强的驻外记者队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这些事件的报道,有效扩大我国媒体的话语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5月22日上午,对很多人来说,最先得知的乌鲁木齐早市暴恐案消息,来自新华社的英文微博报道。其时,各新闻客户端不约而同地援引了新浪微博上一个"新华-我报道"帐号的简短消息:"突发事件:中国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发生爆炸,伤亡不详"。"新华-我报道"是新华社对外部英文报道的官微,这个落户于新浪微博的社交媒体帐号知名度颇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它常常领先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和中国行动与主张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种有别于国际报道和外事报道的涉外新闻报道,日益成为区域媒体不可忽视的主角。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涉外新闻报道"首次出现于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  相似文献   

17.
<正>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约有1.8亿适婚男女单身。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近年也开始出现了晚婚、不婚的世界潮流。婚恋观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婚恋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国内外媒体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近几年,海外主流媒体和新华社都播发了许多有关中国"单身潮"的报道。在外媒的稿件中,《纽约时报》曾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化媒体竞争的时代下,公共事件报道的节目编排不仅能够满足受众诉求,还能体现一个频道的综合实力.文章既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公共事件报道的编排的策略,又从微观层面介绍了栏目内的公共事件报道的编排技巧,还提出了几点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从文化细节上流露出来 外国人常常喜欢通过文化看一个国家的形象,但有的文化现象在我们的对外报道中却较少描述,比如建筑。用建筑文化来表现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是一种报道方法。选择什么样的文化细节或者符号,往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时期国家的具体特征。我们发过一篇稿件,文中提到了北京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原来是一家苏联和东德援建的军工厂,现在是艺术区。  相似文献   

20.
对外经济报道是对外宣传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是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记得刚到外文局参加工作不久,就曾经有一位老同志对我说,经济报道容易流于枯燥乏味,不如社会报道、文化报道有趣味,受读者欢迎。写专了,一般人看不懂;写浅了,味道全无。要做剑深入浅出,谈何容易,非一朝一夕之功。可要真正钻进去了,其乐无穷。在此后10几年的编辑记者工作中,包括近年的业务管理工作中,虽然我也部分接触过经济报道,但总觉得还没有真正把握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