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传说能兴云降雨。中国人总爱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可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文化宝库当中,龙与成语有着不解之缘。适逢新世纪的第一年是龙年,故谈谈“龙”的成语。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可见其地位尊崇,但单含“龙”字的成语,却没有丝豪显赫的声势。如比喻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叫  相似文献   

2.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汉语文化语境中特有的语言形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需要,积极探索成语教育策略,挖掘成语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追根溯源,理解成语典故,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在成语文化引导、熏陶下提升思想品格,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入手,结合成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对如何开展成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龙的成语     
龙在中国,一直是最尊贵的吉祥动物,上至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它为“万灵之长”。帝制时代,只有帝王以及皇室成员才能穿龙袍,大臣称皇帝的身体为“龙体”,皇宫中的家具、用具等,也喜欢刻画龙的图案。龙的形象到处都有。庙宇的飞檐、廊柱、壁画,民间的衾被、窗花等常有飞龙现身。此外,传统的龙舟更是应用雕刻和彩绘,将龙的艺术文化发挥到极点。龙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丰富的龙的成语,就是最好的见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与龙有关的成语。1郾□龙□虎:比喻精力充沛,生气勃勃。2郾龙□凤□:形容气势奔放雄壮。3郾□□龙蛇: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  相似文献   

4.
<正>在现代中国民间,凡是过年过节,或者平时遇着喜庆大事,除了习惯放鞭炮和饮酒外,往往聚众舞狮舞龙,赛龙舟,以示庆祝。自古以来,不仅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独享龙权龙威,而且广大农民建龙王庙祭拜龙王以求风调雨顺。老百姓每人都有一个生肖属像,其中一个是"龙"。而平日里百姓将望子读书成才和"有出息"说成是"望子成龙",这是由来已久的成语,妇孺皆知。这些都是"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深  相似文献   

5.
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中国“龙”与西方“dragon”字面概念虽相同,但其来源、象征意义以及民族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龙”不管是翻译为dragon或the Chinese dragon都未能准确地表达中国龙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应把Long或China Long作为“中国龙”的专有名词使用,以保持龙文化的理念和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文心 《学与玩》2024,(2):40-41
<正>春节就要到了,我们马上就要迎来农历的甲辰龙年。自古以来,龙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征。据说龙掌管降雨,因此成为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中国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又敬又怕。有关龙的成语很多,如龙飞凤舞、画龙点睛、笔走龙蛇、叶公好龙等。在历朝历代的中国服饰、建筑、绘画中,龙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之一,可见,中国人都特别喜欢想象龙、描绘龙。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九龙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汉语成语"龙马精神"的英译分析,就中、英文中关于动物"龙"和"马"的文化内涵差异作一简单的介绍,试图说明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龙"类成语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在组词方面能够进一步体现汉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我们深入认识民族语言及民族精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与现代文化渊源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体系。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是这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以其丰富的内容、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邯郸被称为"成语典故之都",很难再找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成语典故文化能与邯郸的这种文化相比拟。作为邯郸城市文化典型代表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有五大特征,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颇具民族、地域特色的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在汉语成语中留下了许多印记,并且在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外文化的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作为承载中华民族众多文化因子中的一员,映射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汉语婚俗类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在日趋上升。本文主要针对汉语婚俗类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现状以及改进教学的对策及方法展开论述,从而探究出一条有效的汉语婚俗类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在西方国家文化,龙总是和一些不好的寓意联系上,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象征着死亡恐怖,战争和杀戮,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可以说是邪恶的象征。反观中文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人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骄傲。中国"龙"在神话当中,常常与繁荣昌盛,富贵荣华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介绍从文化起源,文化象征和文化含义等方面来介绍中西文化中"龙"的不同寓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汉语成语中富含以各种动物意象来进行寓意表达的成语,而蕴含"虎"与"龙"两种动物的成语更是难以枚举。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分析蕴涵动物"虎"与"龙"的成语在英译中所采取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成语典故"叶公好龙"的故事流传已久,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学界存在着对"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的不当解读,造成较大的认识偏差。梳理"钩以写龙"三句释义的论争,采用新的理论视角,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对正确释义"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龙文化。日本“和龙”在继承和吸收中国龙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两者的异同进行研究,有利于从文化边缘地区研究中国龙文化,同时研究日本龙文化也是对中国龙文化的肯定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不可望词生义的日语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 《铜仁学院学报》2008,10(4):104-106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日语成语中可以看到大量汉语成语的“影子”,这就往往使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在学习、研究日语成语时陷入“望词生义”的误区。本文从日语成语的概念、来源分析了日语成语特有的意义,进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日本民族。  相似文献   

17.
成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汉民族思维和认知模式的表现。本文拟从成语的特点,汉语成语的特点和与英语等外语中成语的比较等方面,探讨汉语成语的民族性以及汉语成语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研究对象的重要价值,并针对跨文化交际中成语理解错误所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南玉祥 《成才之路》2009,(28):50-50
汉英两种语言各为东西方语言,不同的地理、人文风俗和文化渊源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形态在跨文化交际中,汉语成语翻译尤为困难,因此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深入研究.采取恰当的译法龙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炜 《高中生》2011,(19):4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完全知晓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吗?  相似文献   

20.
成语文化有“成语的文化”和“文化的成语”两种内涵。前者是指“成语化了的文化”即以成语为载体的各类文化;就其外延而言,只有那些被凝练到成语中成为成语意义内容的那些文化元素,才是所谓成语文化。后者是指“成语这种文化”或“作为文化的成语”,它是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外延是与成语的外延相当的。从价值论的角度说,任何有价值的成语文化研究,必须是合乎研究目标的求真原则、研究任务的求善原则、研究成果的求美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