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信息技术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内涵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的总称。信息技术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高中英语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它通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  相似文献   

2.
<正>信息技术课堂就是我们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是师生展示信息技术的舞台。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有效地管理信息技术课堂是非常关键的前提。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它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学生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它应该是灵动的、活跃的,  相似文献   

3.
何皛 《文教资料》2006,(20):181-183
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信息技术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宰地位,它只能多方位、深层次地辅助教学。首先,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不能把它简单化,也不能把它神秘化;其次,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并不是适用于每一门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要具体分析教学内容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再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需要教育理念的变革,会引起教学方法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频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被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大部分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是很深,对它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用错误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它,导致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大胆去创新、改革,以便更好地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似乎不应用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任何一种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信息技术用得好确实让教学锦上添花,但是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只有摆正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在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信息技术也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工作、家庭、学习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后,它又变成了双刃剑.因为,使用信息技术及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人类教学史上一大更新,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人类的进步,使教育与科技结合,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一个步骤.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于是要求高校教师应有熟练掌握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它可以成功地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出现了某些误区。此文就从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谈起,主要阐述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让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门学科而存在,也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堆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超前的规划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也积极引入了信息技术,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基于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几大应用及应用现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模式进行探讨,它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性、实践性、互动性的特点,综合适当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整合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注重创新思想,积极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它立足实践,注重创新,是与其他学科高度综合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  相似文献   

12.
1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给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使教学方式发生改革,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它承载着培养一代新人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为其他学科  相似文献   

14.
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在信息技术教学和评价实践过程中,传统的评价方法因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而显得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如何改变、运用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是目前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研究人员值得研究、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逐渐普及,人们越多地接触网络,就意味着现代人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越频繁。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覆盖突显出它对我们物质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够完全离开信息技术进行更好地发展了。从现代社会来看,大到国家的科研成果,小到人们的日常联系都已经对信息技术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一、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1.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初中的基础文化教育课程中,它属于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物理的综合体。计算机  相似文献   

16.
吴晓 《中小学电教》2008,(10):19-20
<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历史明显晚于其他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它的地位与日俱增。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是我们谈论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觉得规范信息技术教学非常必要,它能有效地克服教学  相似文献   

17.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工作,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粘连为一体.面对五彩纷呈的信息技术,有些教师感到迷茫了,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怎么上了.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必须积极地面对,躲不开它就要利用它,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服务,我们不能再敬而远之了,要走近它,拥抱它,和它亲密接触.不仅要允许信息技术进入语文学科,而且语文学课要主动地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分数是指挥棒。这句话有它积极的一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它的积极意义。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存在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不看作业、不考试、期末打个“神仙分数”的现象,这好比把紧箍咒丢掉。信息技术本来是一个考查科目,缺乏了评价体系的科目会让学生觉得可上可...  相似文献   

19.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步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学;它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它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它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它促使师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实验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全面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实践方面的素质、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学生开展课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能力等。信息技术教学教研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发挥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以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