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孩子为了达到目的特别任性,有时甚至会哭闹不止,把父母搞得精疲力尽。有人把这种任性归咎于家长对独生子女太娇惯,其实不尽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他们却不能像成人那样做出正确的判断。孩子只会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有些参与行为会对他们不利。家长们大多是以成人的思维更多地考虑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兴趣与要求也正是孩子心理需…  相似文献   

2.
任性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先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作出处置决断,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即使有些事物恰恰对他是不宜、不利或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沟通小技巧     
1、进入同一频道老师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翻了半天书也没看见黄金屋在哪里。妈妈说:“好好读书才会有出息。”孩子不明白,他只知道看动画片很好玩。成人和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很大不同,如果大人只管自己说自己的,孩子听了也会左耳进右耳出。没有进入同一个频道,就无法达成共识。想要孩子理解你的意思也不难,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一起做游戏,或使用孩子常用的语言,比如:哇  相似文献   

4.
蒋秋芳 《山东教育》2007,(12):11-13
幼儿大约从3岁开始会逐渐产生对生命如生死等问题的种种不同层次的困惑和疑问,并且逐渐表现得明显和强烈。而成人经常忽略、搪塞幼儿的疑问,更不知道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孩子。《一片叶子落下来》正是巴斯卡利亚博士献给所有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孩子与不知道如何解释生死的大人的精心之作。  相似文献   

5.
由于淘气闯了祸,在被母亲狠狠地训斥一顿之后,乖乖认错的幼儿是很少见的。因而许多母亲叹息自己的孩子太“犟”。在成人看来,“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幼儿的辩解是说不通的。可是幼儿一点也不理解。我想就成人与幼儿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二者对事物产生不同看法这一问题,借助新近关于归属理论研究的成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乐乐和许多孩子一样,有一些“任性”的行为,比如,挑食、不爱吃青椒、晚上不肯睡觉等等。妈妈知道,二三岁孩子的“任性”是出于他们不懂得“为什么”。虽然,大人也给他们讲一些道理,但孩子实际上是不理解的,或者是一知半解的。比如,一位妈妈教育三岁的女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但当妈妈叫女儿帮自己拿鞋子的时候,女儿的回答是“妈妈,你不是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你也要自己拿鞋子”,说得妈妈哭笑不得。其实,年幼孩子的良好行为培养,是从做事开始的,而不必一定对他讲许  相似文献   

7.
每天,我都会给孩子留一个小小的作业。所谓“作业”,不是让孩子动笔写,而是让他们回家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和成人的活动,第二天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这学期,有一节谈话课内容是《好孩子,不任性》,头一天,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问一问,想一想什么是任性?你有没有任性过?任性好不好?第二天,围绕“任性”孩子们纷纷地发了言,有的说:“那天,我和妈妈上街,我非要冰激凌吃,妈妈不答应我就哭,这就是任性,这样做不好。”还有的说:“有一次天很冷,我非要穿裙子,妈妈不让我穿,我就闹着不上幼儿园,这是任性,任性不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经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策。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逆反”,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一、选择法选择法就是给孩子限定一个选择范围或提供几个备选方案让孩子做出选择。这种方法的作用是把孩子发散性思维收敛到一定范围,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既坚持了自我,又符合了成人的要求。如年轻的妈妈带自己的孩了逛商店…  相似文献   

9.
“我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任性了,听不进一点儿道理……”类似的抱怨,您是否也有过?家长们也许并不了解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幼儿尤其是独生子女,任性的居多。这类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一切都以小“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不肯接受制约。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闹、撒泼等手段要挟大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幼儿的任性,如不注意纠正,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心胸狭窄、独断专行、不听别人劝告、也听不进批评意见等坏习气,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然而,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任性,主要是由于后天教育不当、无原则的迁就所致。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重视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加强对任性幼儿的疏导和教育。下面笔者就如何…  相似文献   

11.
何楠 《家教指南》2007,(5):25-27
当前,大多数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为过多的关爱,不少孩子都养成了任性的毛病。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达到什么目的,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因此,孩子任性,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作为幼儿家长,怎样才能矫正孩子的任性呢?下面的一组个案分析,或许能给您提供一些启发、帮助。  相似文献   

12.
我在咨询中常听家长们抱怨对孩子的任性没有办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先要摸清孩子为何会任性。一般来说幼儿的任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现为自我中心性的;另一类是由于成人教育不当而表现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两种不同的任性其形成的根源也不同。自我中心性的任性,主要是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所造成的。由于孩子已养成了“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你们就答应我什么的”心理定势与行为习惯,当现实中出  相似文献   

13.
海西 《山东教育》2008,(1):124-127
怎样能让孩子喜欢书?想让孩子喜欢书,并不难。孩子向来是求知欲旺盛、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只要他认为好玩的事,不用大人说他也会积极地做。只要他感兴趣,无论大人怎样禁止他都会偷偷地去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觉得看书是件特别有趣、无比快乐的事,那根本不用大人嚷嚷“快看书”,不需要特别引导,孩子自然会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良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下,二三岁的孩子就能做些简单的关心他人的事,如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父母搬凳子、送盆子、递衣服、取毛巾;主动帮小朋友拾起玩具、手绢;能同情受欺侮的小朋友,用笑脸和动作表示安慰;知道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事,会用动作、表情表示制止;见到小朋友摔倒了,懂得去扶;在成人启发下,能与小朋友交换玩具玩,不抢夺别人的玩具。这些都说明,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能以助人为乐。所以,要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需要从小开始。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行为品质呢? 一、日常小事的熏陶当孩子初步懂得好坏以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让他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尽管这些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孩子做错事时成人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毕竟忠言逆耳。我们许多 成人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时,由于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没有引导孩子 正确对待批评,结果,幼儿在家挨了批评就哭闹或赌气拒绝进食;在幼儿园受了教师的批评 就不愿去幼儿园。可见,成人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不但要使孩子明白自己错在 什么地方,怎样做才对,还要培养孩子对待批评的正确态度。  一、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别人很容易发现,而自己却不知道。一次 在上课前,我故意在脸上抹了一道灰,到了班上,一名…  相似文献   

16.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方面、从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方面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进行。一、孩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道德认识是指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幼儿阶段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初步道德评价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能用正确的思想判断是非、好坏,就是获得了道德认识。这是形成孩子良好品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如对英雄人物的…  相似文献   

17.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直接导引孩子人生的人。孩子长大能否成人与成才,是与他成长中的一件件小事相关的。这些,你都教孩子做了吗?家务:从孩子穿衣吃饭起,逐渐要他学会做饭菜、整理房间,洗衣服和常用针线活。大人不在时能够独立吃饱穿暖,并能帮助大人分担劳动。处事:不用大人陪伴,能到市场购生活用品,懂得花钱有计划。自己的生活小事不用大人操劳。能够参谋家里的一些事情,处理好邻里和同学的关系。出门在外,告诉自己的行踪。做事能与人商量合作,遇险能想办法逃生或求助。能多方面听取意见,一步一步地做出正确决定。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一“热爱每一个孩子”,是周静同志的一种信念。她认为:幼儿,若没有成人的爱,就不会接受正常的教育,难以健康的成长。因此,热爱每一个孩子,正是为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而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熟悉孩子,摸透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幼儿,不同于成年人,也与少年儿童不一样。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需要大人更多的  相似文献   

19.
教育好任性的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任性住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儿童。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任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②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任性,常常反映了他们对父母严厉管束的不满。③对孩子的态度不当。有的父母对  相似文献   

20.
无论成人之间的交流还是幼儿之间的交流,都是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交流,都是人与人的沟通的方式方法。但是对没有完全掌握语言技巧和丰富语言能力的幼儿来说,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交流,要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交流手段引导幼儿交流,由于现在的孩子任性,不愿听大人的话,在交往中往往唯我独尊,这就成了是当前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