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门县是地处我国西南边锤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辖4乡3镇,56个农村办事处。全县总人口17万多人.主要民族有:汉、彝、回、苗、哈尼以及彝族支系他留人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在全县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居多。吉往今来。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世代相传,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彝族优秀民间文化。其中“葫芦笙”舞就是易门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之一。  相似文献   

2.
漾濞是彝族自治县,彝族自然占了全县总人口的主体,县境内的彝族有腊罗(又称腊罗巴)、聂苏(罗武)、诺苏泼三种支系。漾濞彝族有着悠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关于彝族的族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彝族渊源出自羌人"(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其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属于氐羌系统的部落."元代,金沙江南北两岸彝族各部落经济文化发展和彼此之间联系大大加强,随之,出现了一个在彝族中普遍使用的共同族称——罗罗...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小凉山毕摩仪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茆晓君 《寻根》2008,(6):68-71
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其中一支迁到了云南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宁蒗的彝族聚居区。居住此狭长地带的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方方言,人口近20万。近300年来,小凉山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母体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红君 《寻根》2010,(6):106-114
<正>比较视野中的彝族民间文学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独放异彩的民间文学,它是彝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彝族民间文学,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时间现在。地点玉溪龙马山小石桥彝族乡。人物阿龙,男,彝族青年;山妹。彝族小姑娘;彝族导游妹多人。(幕启。阳光下的龙马山,一片春意盎然,溶洞、龙母箐河、石城、情人坡台阶隐约可见。(一片清脆的马铃声在春风中飘来,阿龙身背月琴,扬鞭跃马,神采飞扬边歌边舞而上。  相似文献   

8.
杨柳 《华夏文化》2002,(1):63-64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这一地区群峰林立,峡谷纵深,地势雄伟,气势磅礴,作为古尧人的后裔,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在与自然抗争融合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不仅塑造了本民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性格,而且创造了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兄妹     
时间 当代.某日下午 地点 彝族村寨路口 人物 甲,女,18岁,山区彝族、肢残人(穿彝族服装) 乙,男,18岁,城市人、肢残人(城市青年打扮) [幕启:青山,小溪,一块搭在小溪上供人过往的桥板被山洪冲塌。  相似文献   

10.
张鉴磊 《大理文化》2012,(6):98-100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纳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于新平县境内的新化乡、老厂乡及平甸乡的费贾、桃孔、白鹤、甸一带。新平纳苏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青年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但结婚须得家长同意。  相似文献   

12.
聂鲁 《滇中文化》2005,(3):31-33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扬武镇.是一个彝族聚居的乡镇。东临石屏,南邻元江,北接峨山,西连本县桂山镇和平甸乡。魏峨鲁奎山东屹,茫茫磨盘山西立,平甸河、罗里河、龟枢河、丝拉河从镇内流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明的又一源头:金沙江南北两侧彝族山乡刘尧汉探讨中国文明的源头,我们不能不注视金沙江。彝族65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侧云南(370多万)、贵州(80多万)和北侧四川(190多万)。现从太阳历法、葫芦崇拜、彝文释古符等三项来阐述金沙江彝族先民...  相似文献   

14.
章天柱 《大理文化》2012,(11):98-101
黑话人,是居住在云南鹤庆县西山、剑川县东山和丽江市北山毗连山乡境域的彝族的一个支系。因先民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古老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单音节语言,周边居住的各族群众无法与其进行口语交流,便谑称其为“黑话”,从而便把说这种语言的彝族群众亦称为黑话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被分为叠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凉山彝族的逐级多层等距内悬挑式木构架建筑,以其特殊的建筑形式可称之为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第四种形式,这类建筑既是彝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彝汉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居住在滇南元江东岸三马头一带的彝族自称聂苏泼,是一个勤劳聪慧、快乐豁达的古老山居民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聂苏泼的婚俗,更是有别于其它民族不同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据2000年统计,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共有白族65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6%;占玉溪市白族总人口的67%。主要聚居区为因远镇,有因远、安仁、红安、奔杠、补垤、马鹿、北泽、安定、沙浦9个白族村寨。  相似文献   

18.
林文 《寻根》2005,(1):9-14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彝族人民的习俗也有一定的变迁,一些阻碍时代进步的习俗正在逐渐被淘汰,而体现优良传统的民风民俗则日臻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何辛  鲁斌 《滇中文化》2000,(1):48-48
彝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风俗习惯很多,只说婚礼中就有几种。在我们下乡辅导中,使我记忆最深的是抹黑脸。  相似文献   

20.
洱源县情     
《大理文化》2011,(6):113-114
洱源县城距省会城市昆明389公里,最高海拔为3958.4米,最低海拔为1500多米,国土面积2614平方公里,下辖茈碧湖、三营、右所、邓川、凤羽、乔后6个建制镇和牛街、炼铁、西山3个建制乡,全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