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2.
梅燕 《华章》2010,(21)
中国戏曲的产生已有800年的历史了,目前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计数.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艺术经过不同的时代发展到今天,不断适应新的时代、新的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尤显重要.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对陶冶学生情操、振兴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在素质教育语境下探讨戏曲音乐之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瑰宝。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与历史悠久戏曲音乐文化渐行渐远。本文通过阐述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戏曲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戏曲音乐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金利 《成才之路》2014,(14):88-8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戏曲音乐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奇葩。受诸方面的影响,在音乐课堂中忽略了民族文化中戏曲音乐的渗透。有必要通过戏曲教学发挥艺术教育优势,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他们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5.
王丹 《华章》2011,(23)
豫剧是中原地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戏曲,作为一名在地方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豫剧这一地方戏曲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并注重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学习和艺术传承.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音乐课堂这个基础阵地,勇于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对家乡的戏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热爱和传播它,从而达到保护、继承和发展豫剧的作用.使地方戏曲这个民族传统文化永不流失,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一种文化艺术,是我国传承多年的文化财富。随着各种流行音乐的盛行,人们对传统戏曲艺术逐渐淡忘,失去了兴趣,对戏曲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弱,使得学校戏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戏曲艺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意识,感受祖国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学校应加强戏曲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从根本上热爱戏曲,提高音乐课堂戏曲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课中戏曲艺术教学的具体开展,以提高戏曲艺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8.
谭月 《儿童音乐》2014,(8):60-62
正中华民族有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算是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多元化的文化生活中,戏曲艺术已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成为音乐教育者的首要目标。2013年初我校有幸成为"湖南省戏曲进校园,小学生学戏曲"的试点学校之一。乘着推广普及传统戏曲的东风,我校以京剧、花鼓戏为主,让戏曲走进了课堂,唱响了校园。为了让戏曲顺利进入小学生课堂,我们首先向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他们对戏曲进课堂的看法。同时向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是音乐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锡剧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结晶,折射出民族优秀文化的璀璨光辉。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寻求音乐课程与锡剧的结合点,探究小学音乐课堂锡剧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借助相关乐器来提升学生的锡剧模唱水平和腔调韵味,为唱准和唱好锡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在众多的民族文化种类中,戏曲艺术作为一朵奇葩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沿革与创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京剧、昆曲,还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称号。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对多数“只知梅艳芳,而不知梅兰芳”的孩子们来说,培养其审美情趣,增进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的戏剧文化多种多样,其中最古老的大致有三种,这三种最古老的戏剧分别是古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以及中国的戏曲。戏曲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态,而是呈现出复杂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一种历经千年的发展,穿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一种集表演、叙事、表情、达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我国的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与戏剧的相互融合,可以称得上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本文就戏曲音乐的特点作一个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2.
民间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便是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集唱、念、坐、打于一身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引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3.
民间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最具特色的便是戏曲艺术。戏曲艺术是集唱、念、坐、打于一身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音乐引进课堂不仅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更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戏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4.
培养中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品位。当今多数学生对戏曲知之较少,缺乏兴趣,语文教师需掌握一些实用的观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戏曲艺术的传唱使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的丰富与深邃。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立足地方戏曲特色,开展多种活动,将古老戏曲融入当代校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让戏曲真正地成为音乐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6.
丁新星 《快乐阅读》2011,(25):63-65
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为真正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我国的"国粹"事业发扬光大,笔者倡导在音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把戏曲与语文、审美、德育、学校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大有益处. 一、让小学生懂一点戏曲知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在这片文化沃土的滋养下,诞生了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戏曲艺术.戏曲用鲜明的民族形式来表现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从内容到形式自成体系,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艺术瑰宝.然而,目前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戏曲普遍比较冷漠和陌生,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戏曲似乎是老年人的艺术,它节奏慢,情节陈旧,没有看头,从而引起他们对戏曲艺术的误解.学生们对戏曲不感兴趣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戏曲知识不了解.因此,学校应从各方面人手,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懂一点戏曲知识.  相似文献   

19.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戏曲艺术走进高校音乐课堂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正>京剧是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是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艺术,被誉为我国的"国粹"。学习京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京剧走进课堂是弘扬传统艺术的先声,也是让传统艺术重新获得活力的一种有效尝试。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但如今的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崇拜偶像明星,大多数学生认为戏曲一般是中老年人的爱好,很多学生对京剧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