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威廉·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反映了女主人公爱米丽悲剧的一生。本文拟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对其进行解读,认为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福克纳对小说的结构、情节、语言等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增加了作品的审美难度和价值,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模糊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如:“离离原上草”(《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题目),“山谷里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艰苦的岁月》)等等。(其中带点的字是模糊现象的典型词语)这里无论其作者的写作技巧多么高超、表现手法多么完美,但是,说白了,也还是“模糊”。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么,数学教学中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人们已习惯地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数字、图形等等,非常严格,具体清楚,似乎不存在“模糊现象”,而事实上,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有,而且也比较常见。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3.
《毛毛》是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它以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轰动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毛毛”与“灰先生”之间的斗争,即物质与精神的对峙,以及作者独特的艺术技巧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毛毛》的哲理蕴含。  相似文献   

4.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6.
吴颖是当代国内红学研究颇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有关当代红学史批评。其红学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1.对产生于“文革”“评红热”并广泛流行的“三说”进行澄清、反拨;2.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批俞运动”的整体上基本否定的重新评价,对后来那场批判运动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刻意维护批判运动的“理论定势”的理论观点的批评、驳斥;3.力图校正红学研究的方向,使其从以研究“典型环境”和诸多“钻牛角尖”的“外学”研究为主回到以《红楼梦》文本研究和典型人物研究为主的轨道上来。这是当代红学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吴颖是国内较长时间跟踪研究这个方面的最有代表性、成就也相当突出的学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红楼梦》中“配角”人物贾琏、甄宝玉、薛蝌、封肃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阐释了《红楼梦》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将每一个“配角”人物都置于现实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与人交往之中来凸显自己的地位和生存样态,从而表达他们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赎罪》是当下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他运用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小说中为读者刻画了多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原型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为经典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旨在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赎罪》女主人公进行分析,从深层次来解析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骆亮亮 《考试周刊》2009,(44):53-54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鬼子的中篇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他的“悲悯三部曲”之一。小说中内聚焦的叙事焦点、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以及重复、隐喻、象征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高明与高超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体发展史上,“颂”“赞”二体的流变及其体制是极为复杂的。《文选》与《文心雕龙》作为极其重要的选本和批评专著,分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评录。本文拟就此作一比较研究,着重分析其异同,并对“颂”“赞”二体的流变和体制特征作一揭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作者四次使用了“半旧”这一修饰词。细读文本与研究者的文章,笔者发现在对“半旧”一词的解读上,我们忽视了黛玉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即所谓的“半旧”是黛玉视角中的“半旧”。加强对黛玉视角中“半旧”的诠释,不仅能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能深刻体会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以“情”动人的杰作.《古文观止》评其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更有宋人赵马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真有这么严重吗?学生们往往不以为意,如果教师不善加引导,他们初次接触作品.是很难深刻领会那隐藏于字里行间的“至性”之情的。所以我们在教这篇课文时,应紧紧抓住“情”这根主线.把握作者高超的煽情艺术,才会让学生有所体悟和收获。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死亡”是一个斯蒂芬克之谜,因为没有人能道清其中的奥秘。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中,“死亡”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五号屠场》短小精悍,“死亡”却多达百余次被提及。库尔特·冯内古特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是恐惧,逃避还是向往?作者通过“死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文中的“死亡”是一种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吗?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不难证明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把“死亡”当做了一种主观选择,作者希望在“本体死亡”后能够得到“精神重生”,由此也体现出作者所怀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蚊子和狮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名篇,文章篇幅短小,但寄寓良深,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第一句:“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用一个否定句,语气坚定,毫不犹豫,对森林之王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语言充满了挑战性,对狮子极端的蔑视。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然后才  相似文献   

17.
高文波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73-79,11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金兴甫 《语文知识》2005,(11):32-32
《晚报文萃》2005年第3期A版有一篇题为“走上前台的‘富二代’”的文章中写道:“已近不惑,承继了父亲事业,并且发展到上亿身家的余进华,回忆起这段经历(引者注:指船舱漏水,父子险些丧命)时,仍然感慨不已。”细读这句话,发现作者把“身家”理解  相似文献   

19.
《泄密的心》是爱伦·坡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恐怖小说之一.作品中恐怖效果的成功营造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本文主要从叙述和韵律两方面来研究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熟稔《圣经》,精通神话叙事艺术,其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意象和主题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神话因素.《宠儿》作为其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在这一方面高超的写作技巧.因此,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考察《宠儿》中蕴含着的圣经神话原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宠儿》的主题以及体会莫里森的写作才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