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攻击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攻击行为会或多或少地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其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会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因此,笔者就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4.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正>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内涵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幼儿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多的是打人、说脏话和以其他行为方式给人带来不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些行为是不明显的,如生闷气、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告诉他人不和某人玩等。在幼儿初期,幼儿的攻击行为趋势不明显,如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就可以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攻击便可转化为勇敢、坚强等积极方面的个性品质;但如果忽略  相似文献   

6.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庭预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指人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岁至4岁出现一个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家庭教育不当是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的情感共鸣。它使人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愿望和需要,进而见诸行动,给予相应的关怀、支持和帮助。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而言,同情心不仅可以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且可以增加幼儿在社会交往中 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它被看成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探讨幼儿同情心的产生机制及培养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 havior),指个体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和损坏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其人际关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它的出现表明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了不协调。关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国外已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在国内却显得比较零散,且多从现象到措施,缺乏理论深度的研究,有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就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应持的正确态度及矫正的综合途径,谈点个人看法。一、攻击性攻击…  相似文献   

10.
孙青 《成才之路》2011,(12):19-19
一、研究的缘起调查资料表明,很多孩子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孩子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而攻击性行为则是幼儿众多心理问题中较为常见的,直接影响到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所谓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幼儿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11.
<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故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不受他人欢迎,但却时常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我在组织托班幼儿日常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托班幼儿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其具体表现为抢人家的玩具或其它物品,争游戏角色,打人等等。幼儿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的生活教育、班级管理带  相似文献   

12.
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幼儿,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其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很多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他们往往会对同伴说出一些威吓、刺人的话。同时,稍有不顺,就会对同伴或家里的大人拳脚相加,或者抛物掷人。幼儿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幼儿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如何矫正幼儿的攻击行为呢  相似文献   

13.
试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研究的价值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用踢、打、争吵等方式伤害他人的行为。凡幼儿聚集的场所,总会发生这种情况。按照日本的诧摩武俊的说法,攻击性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拳打脚踢、胡闹这类是单纯的直接攻击,而嘲笑、中伤、讽刺等是间接的攻击。容易引起这类行为的倾向称为攻击性,一  相似文献   

14.
乐晶晶 《天津教育》2020,(3):183-184
幼儿入园焦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幼儿园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于新入园的孩子而言,他们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并且需要独立地、长时间地到陌生的环境中生活,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不止、攻击他人和拒绝入园等方面,入园焦虑问题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能够让家长安心工作,对于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运用家园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入园焦虑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求,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以及和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各种情绪。同时,幼儿还将自己体验过的这种情感情绪,通过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表现、传达给他人。在美术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汪益彩 《教师》2012,(11):24-25
幼儿是能动的学习主体,何谓主动性?它是幼儿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地、不待他人驱使地去接触学习的材料和内容,也就是说在活动中幼儿发现问题,主动地利用环境和材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信息和认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雁南 《文教资料》2011,(19):165-16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这些幼儿问题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成因是幼儿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或者是故意的伤害行为。文章认为,对待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找出原因并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9.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20.
王民君 《早期教育》2006,(10):34-34
攻击性行为有口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小班幼儿攻击行为大多表现在身体攻击和破坏物品两个方面。引起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