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行是知之始     
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以为不对。应该是"行是知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  相似文献   

2.
曾有一支歌唱道“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以为,因为有了爱,一个人才有生存的意义。这种爱包含着主动地爱别人和被动地被别人爱。这其中,能够支撑着一个人克服人生的苦难的,更多地是对别人的爱。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乐观的人生,能够承受生活中的幸与不幸,我们就不能错过让孩子学会爱这一课。但是,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孩子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不知道对父母感恩。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成人的错。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说:小孩子只有“在太阳地里晒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时期,知识的飞速增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变革。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新形势下班级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我认为应该先处理好德育中的知行关系。这是因为德育中的知行关系:一方面,知与行是不可分的一件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随。因此,王守仁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孙中山强调:天下事情,如果真是知道了,便容易行  相似文献   

4.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生接受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5.
<正>陶先生有首著名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后来又有人将其改编成了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简简单单的一首儿歌,已经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观点:要让学生即会动手,又会动脑。不可死读书、读死书。而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的"行知"二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人所获得的经验是实践的开端,知识经验是第一位的。而陶行知先生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从幼儿园幼儿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显然操作实践的意义对他们成长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追求知道就行,坐而论道、还是知行合一,知是为了行、还是历经沧桑,行了更知道之艰难?陶行知回答: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对学校教育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思想的距离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题记 每次走进校园,教学楼上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几个红色大字,总让人移不开视线。真是佩服陶行知改名字的勇气,从“知行’垮旷行知’,不知道他走了多远的路?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一生积极倡导"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教学做合一""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育人理念,陶行知认为:"实践活动"蕴藏能力培养:越是实践活动课,越能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更能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合作"的效果比形式更重要。于是,笔者试图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入手,催开教育智慧之花。  相似文献   

10.
张文爽 《家长》2021,(1):16-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这句名言放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上再贴切不过了.但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育儿的大道理知道了一箩筐,但最后却沦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家庭教育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然不得要领,甚至怀疑是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73):23-24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融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基础性课程。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教材编写的方法、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为学生创设从"行"到"知"的探究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科学知识、才具有真实性和真理性;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 ,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 ;行 ,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王阳明 )提出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1 ] (传习录上 )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  相似文献   

13.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主要让学生通过“知”,指导“行”。但实际上,多数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读大学时,因信奉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故改名为“陶知行”。43岁时,由于经过多年的实践,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而又改名为“陶行知”。陶先生的改名,体现了他教育思想的转变。他曾说:“行动是思想的母亲。”又曾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些精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  相似文献   

15.
赵方泽 《教师》2014,(18):27-27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知行统一,才能让学生在深刻印象中学习;而且"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与我们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想""做""思";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拥有开启阅读能力宝库的钥匙。  相似文献   

16.
张有东 《湖北教育》2003,(22):62-6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由此可见,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学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与之一脉相承。本文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中的创设情境、指导方法、促进合作、倡导反思几个环节运用陶行知"行知"理论取得的实效,结合相关的活动课例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有话职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乃是真知的收获。——叶圣陶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原名文氵睿,早年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思想,改名为“知行”;后认为“行是知之始”,遂改名为“行知”。陶行知,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986年,江泽...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理论依据,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六大解放”、“三个需要”和“一个条件”,强调教学做合一。同时采用启发、主动、手脑并用的原则和方法实施创造教育。回顾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