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2.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突出。节烈妇女是指因满足一定条件而受到朝廷或地方官府旌表的女性,有节妇、贞女、烈妇、列女之分,节妇守节、贞女守贞行为方式亦不同。许多贞节妇女在孤寡无依的情境下,承担起家庭义务,为家庭、为徽州商业的壮大,乃至为徽州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传满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58-61,84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周以来,节妇烈女的绝对数呈增长趋势,宋代是个明显的界限,节烈妇女人数陡然增加,至明清而达到极致。明清社会,程朱理学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女性贞节观教育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明清徽州,贞节观念正是通过以上诸种途径不断被加以强化,并得以普遍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关于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历史学研究者存在较大争议。宋元统治者从现实统治需要出发强化贞节观念;社会精英大力宣传贞节观念,男女之别愈趋严格;宋元社会对贞节观念的接受和贯彻逐步广泛深入。宋元时期完成了贞节观念由理论走向集中实践的过渡.致使妇女节烈现象在明清得以集中爆发。  相似文献   

6.
明清节烈妇女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节烈妇女问题研究涉及贞节观念、节烈旌表制度、贞节教育及节烈妇女行为等,区域节烈妇女尤被关注,研究理念、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有突破,但存在材料和观点脱节、史料挖掘和对节烈妇女生活实际关注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微州妇女节烈现象是异常突出的。节烈妇女可以务出四个最基本的类别:节妇、贞女、烈妇、烈女。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相互转化,贞女、烈女与节妇、烈妇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妇女节烈行为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殉烈之义与家庭责任之间’权衡之后的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徽州多贞女烈妇明清时期徽州妇女的节烈观念最重,仅歙县一个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有2人,宋代有5人,元代有21人,明代有710人,清代有7098人。清代休宁人徐卓曾说,徽州一府六县的贞女烈妇就占其它省的一半。徽州地区的方志文集中也经常提到女子钦幕贞节的风气。直到现在仍然矗立在徽州各地的贞节牌坊,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最好证明。徽州多贞女烈妇有以下成因: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的节烈观念最重,仅歙县一个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有2人,宋代有5人,元代有21人。明代有710人,清代有7098人。清代休宁人徐卓曾说,徽州一府六县的贞女烈妇就占其它省的一半。徽州地区的方志集中也经常提到女子钦慕贞节的风气。直到现在仍然矗立在徼州各地的贞节牌坊。就是这种历史现象的最好证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妇女贞节旌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见于记载,其后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贞节旌表制度不断发展,宋元时期妇女贞节旌表制度日趋完善。明清时期,旌表制度远比前代受到重视,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明清时期,中央旌表的门槛不断降低,旌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表明统治者在主观上利用贞节旌表来维护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意识不断强化,但客观上旌表的功能却在不断弱化。明清除了中央朝廷的旌表之外,地方政府也提供次一级的表彰方式,其程序较为简单,是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在官方的大力倡导下,贞节观对妇女的束缚前朝未有。但与此同时,社会中下层仍存在着大量的寡妇再嫁现象和婚外性行为。上述现象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妇女自身的诉求和主观能动性亦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贞节观并没有成为部分中下层妇女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明代贞节观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代华北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明代华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列女群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她们的形成与分布有其自身特点,烈女的形成战乱因素据主导。  相似文献   

13.
广西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广西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多姿多彩,在婚姻形态方面很有特色。在这些婚俗中,包含着广西少数民族特定的社会心理意识、诸如女权卫护意识、自由恋爱意识等。各种婚姻习俗成为广西少数民族婚姻关系中重要的化现象。而造就这一化现象的深层动因则是广西少数民族固有的崇尚自然、向往自由、舒张人性、注重平等的价值观念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贞节观念的世俗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贞节观念自先秦萌发,伴随着西汉中期“独尊儒术”的推行,经董仲舒、刘向、班固、班昭等人的发挥,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朝廷和官府对贞节的褒奖以及世家大族的推动下,贞节观念由社会上层逐渐向社会中下阶层传播;到了东汉时期,女性寡居守节、遇暴殉节已成为社会所推崇的做法,从而使得两汉时期的贞节观念呈现出一种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毕业生因学校档次、学历遭到就业歧视的现象进行探析,从毕业生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分析了毕业生遭受就业中学校档次、学历歧视的原因,并就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就业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人们贞节观念的改变及其法律上的规定,促使终唐一代无论是上层妇女还是下层妇女,都存在离婚、再嫁的现象.但这两个群体在离婚和改嫁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造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也是她本人信守妇女节烈观使然。杜十娘身为妓女,何节之守?原来在当时的贞节观里,除名分上的从一而终,还有爱情贞节的精神追求。身体的妇属不由己,爱情专一则是个人的信仰。杜十娘的死,正是爱情贞节的卓绝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