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雪莉的广播创作。第一个词,叫出发。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女孩,背着行囊在她的人生导师的指引下,以声音为生命,从河姆渡出发,开始了对故乡的深情吟唱。她说,她开始知道,是生活给了她一种全新的关于述说的感受与理念,告诉了她要说什么、该怎么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的记者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陈柏生老师是我党建国前后培养的著名老记者之一。她本来是学文学的,党需要时就当了记者,一干就是几十年,从没有当过什么官儿。她一生坎坷,家庭屡遭不幸,能够支撑着活下来,而且至今仍朝气蓬勃,就是因为她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她已经60多岁了,还是那样勤奋,仍然是人民日报的“高产”记者之一。她一遇到新闻就忘记了自己,废寝忘食,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死了么? 在信奉“出名要趁草”的中国人眼里,爱丽丝.门罗几乎是个奇迹。这位旱旱婚嫁、育有四女(二女儿不幸夭折)的家庭主妇,虽然从19岁就开始写作,却要到37岁时,才出版第一部作品。50岁之后。她的创作力全面爆发,“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架从北京飞来的民航客机在上海虹桥机场着落。舱门刚启,一位披着红色长围巾的小姐兴冲冲地出来。她,便是驰誉当今美国电视界的《看东方》(Looking East)节目主持人靳羽西小姐(Yue—Sai Kan)。靳羽西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广西桂林,十一岁那年随父离开故土,十七岁考入美国夏威夷大学音乐系,主修钢琴。她虽然自幼出国,入了美国籍,却没有忘记中国的普通话和粤语。她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能歌善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靳羽西经过商,曾出任美国一家贸易公司董事经理、大饭店公共关系主任等职。严峻的生活磨练,养成了她锲而不舍的性格,这次她带着摄影师专程来华,在北京、上海等地拍摄《看东方》节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不能忘记为了她而奉献出生命的人们[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06,(35):26-26
琴缘由浅至深。她,一个与琴有缘的女孩,有一个如琴声般优雅动听的名字——陶冉冉。冉冉从10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演奏,10多年与钢琴为伴的生活,将她塑造成为了今日的美丽淑女。[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91岁的李老太太坐在轮椅上,膝盖上铺着一本破旧的《圣经》,手上还有一个红皮本,那是她1979年以来学习《圣经》的笔记。清晨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照在她蓝色的棉袄上,她胸前一枚金色十字架在闪闪发光。李老太每天的生活是从读《圣经》开始的。护理员贴在她的耳边说,“上帝与你同在。”她便会大声附和——“阿门”。  相似文献   

8.
人们希望忘记2003年的初春,因为人们不希望生活在被惶恐缠绕的氛围当中。人们无法忘记2003年的初春,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短信、互联网、数据  相似文献   

9.
时尚人物     
杰西卡·林奇:我们一起来塑造传奇 尽管19岁的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并不是人们一开始想象中那种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后英勇被俘的巾帼英雄,但她那传奇般的故事毕竟是“伊拉克战争中重要的一章”。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都有打算将她的故事搬上银幕。 在因事实不断明朗而多次修改剧本后,全国广播公司(NBC)在本月已经开始了该片的拍摄,并打算在11月上映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建设》20岁了!当年那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魅力四射的少女;当年那个从创刊号开始一直读她、关注她的年轻人,如今已迈过中年的门槛,开始两鬓染霜。作为一个看着她一天天成长的老读者、老作者,自然有许多话要说。于是,夜不能寐,欣然命“键”,“敲”出如下的文字,作为祝贺她20岁生日的礼物。  相似文献   

11.
人们喜欢听女人的故事,女人的放事大多凄婉,酸楚, 有时又掺杂着刺激和诱惑。生活不可能永远是柔软的,同样也有牙齿,也有血,也有泪。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为了“银钱”而诞生的地下职业,那些奔波的女人悄悄地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这女人叫丁洁,其实叫女孩儿更准确,因为她才24岁,但她一点也不像个24岁的丫头,倒像一个久经沙场的成熟女人,她初中没毕业就走入了社会,如今已在“道”上滚了好多年了。 最初,她极喜欢风月场上的应酬交易,后因一件盗窃案被牵扯进去,在女子学习班呆了一年,出来后  相似文献   

12.
提到引进版财经读物,人们不会忘记热销80万册的《杰克·韦尔奇自传》、20万册的《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等等,作为引进版财经畅销读物强有力打造者的中信出版社,对引进版财经读物有什么新的见解呢?记者采访了该社图书策划方希,她诚恳地谈到引进版财经读物在中国市场面临  相似文献   

13.
肖廉十八九岁时来到新疆,是新疆日报的资深记者。五十多年之后,当她已退休且被人们已经习惯于称她为肖老太的时候,她发出了自己不同凡响的声音: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孤独的旅人》——部描写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维吾尔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一位汉族女作家,在边疆同维吾尔人民共同生活了一辈子,到老来,倾其毕生心血发出的这样的最强音,无疑是令我震撼的。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14,(7):51-53
41岁的瑞恩是一名律师,当她第二次遭遇了婚姻的失败后,便决意远离亲密关系。现在,生活中除了书、酒、咖啡之外,内心落寞的她并不知道,一只因无人领养即将被安乐死的小比格犬——西莫。正在等待着她的救赎。西莫的闯入让瑞恩的生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她移居到郊区。偶尔与一个年轻英俊的作家约会。然而,不久后西莫就被诊断出癌症,只有不到一年的生命了。西莫与病魔抗争的勇气鼓舞瑞恩与它一起挑战生命、接受治疗。而瑞恩自己也出乎意料地开始准备她有生以来最大的战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8日,在中国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不会忘记,二战期间上海人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的历史,以色列对上海永远心存感激,其实,从宋代开始,犹太人就在河南开封定居,至今,开封不但生活有犹太人后裔,还留有不少与此相关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2):32-34
“习惯了就好!”这是20岁女孩面对记者时常说的一句话。但她习惯的,却是绝大多数90后绝对无法习惯的苦难生活。五六岁就到花炮厂做零工.12岁开始照顾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弟.17岁成为家庭的顶梁柱.20岁带着弟弟上大学。她的经历叫人心酸。她的精神更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7.
毛兰29岁     
29岁的生命,27年医院生活。烈火夺去本应属于毛兰的女性之美,也夺去她作为女人的正常生活。医学没有错误,毛兰也没有绝望。相反,她的快乐感染了很多正常的人们  相似文献   

18.
舒亭 《新闻爱好者》2003,(10):24-25
校园里开始打工生涯闾丘露薇于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由奶奶带着她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闾丘露薇从小就自立自强。1988年,她以高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活让她变得开朗了许多。可不久,她就感受到了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她不得不出去打工挣钱,以减轻奶奶的负担。颇费了一番周折,闾丘露薇才在一家外企找了一份钟点工。她一边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一边分秒必争地学习。往往一天下来,她累得浑身都散架了。不久,闾丘露薇又在复旦大学附近的蓝心咖啡屋找到了一份做招待员的工作。来喝咖啡的客人…  相似文献   

19.
1"倘若你在八月的下午在大街上溜达,你会不会觉得非常无聊。"你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以这样一种冗长平淡的白描开局,古怪的麦卡勒斯小姐以自己的方式免疫了许多缺乏耐心的读者。就像1940年的那个丰盛的23岁,她以自己的野心和结构写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于是,大多数人只会记得有一部小说的名字为《伤心咖啡馆之歌》,而忘记了这样一个八月的下午。1967年,也是一个八月的下午,这位只活了五十岁的麦卡勒斯小姐,因为风湿、瘫痪、肺炎、心脏病、乳癌……年复一年的折磨,在医院昏迷了45天后死去,像她笔下的爱密利亚一样,她曾同一个叫利夫麦卡勒斯的人结婚,离婚,又结婚,他不但对她不忠,而且还偷她的钱。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意义     
莉斯·默里8岁开始乞讨,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进入收容所,从此默里流落街头。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并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如今,她在全球各地发表演说,激励人们跨越困境去追寻心中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