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组合联想法类似于小学生的汉字组合游戏,可以用不同的偏旁部首和不同的字去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字。比如:“亻”旁可以分别和“乙、二、夫、木、犬……”等字组合成为“亿、仁、伕、休、伏……”等新的字。但不是任何字都可以和“亻”加以组合的,比如“亻”不能和“平、工、上、下……”等字加以组合而成为一个新字。组合发明也是如此,并不是任意两种物体都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有用的物体。所以一般来说,组合发明法的随意性较大,要想寻找一项新的发明题材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在长期从事青少年的科技辅导活动中进行了许多探…  相似文献   

2.
潘金宽 《科学中国》2007,(12):28-31
AAAV两栖突击车,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利器”,在其两栖突击车系列型号中最为先进,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亲昵称为“梦中情人”。这种先进的两栖突击车主要用于水上攻坚,与MV-22“鱼鹰”式偏转旋翼飞机和LCAC气垫登陆艇,  相似文献   

3.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就是空间与时间。无疑,宇宙是无限的,东汉张衡在《灵宪》中强调“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明确指出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然而近现代有人拿时间和空间做文章,建立“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可他们连“空间”与“时间”的概念都尚未搞清楚。时空概念的含混不清,不利于人类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时空概念(1)相对的空间、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时间(宇宙)空间最初从物体的体积延伸而来,体积有大小之分,哪个物体比哪个物体大,也就是说体积是有限的相对的。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物体的体积不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院校、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在利用科技情报信息资料方面存在的弊端,探讨了完善和运行科技情报“网络”链的途径和方法。认为建立科技情报“网络”链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质量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多吉普琼 《西藏科技》2005,(7):28-28,34
本文从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动能定理”的讲解为出发点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了对该定理深入广泛理解的方法和在对单个物体到物体系统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韩吉辰 《百科知识》2007,(5X):12-13
“气垫”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在高压锅里装些水,扣上限压阀,用手旋转这阀,却旋转不起来,因为阀与锅盖之间的摩擦力很大;点火烧高压锅,一会儿冒出水蒸气将阀抬起,这时你再轻轻旋转,限压阀便在锅上旋转个不停!原来,水蒸气在限压阀与锅盖之间形成的“气垫”,使摩擦力极大地减小了。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中研究机械运动时,总是离不开参照物。什么是参照物?某些物理教科书的定义是: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教科书还说,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比如人坐在行驶的汽车内,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则人是运动的。如果选择汽车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在一般情况下,都选地球为参照物。我们知道,天文学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及其它行星都围绕地球转动。而日心说则与之相反,认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与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转动。现在人…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革新》2002年第4期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历经坎坷终成道》。就在此间,我的又一项专利技术———一种全景特写近摄附件研制成功,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专利。这项发明纯属偶然,是在一次摆弄相机时不经意间发明的,我称它是一项“捡”来的专利。但就是这“捡”来的专利,却可以说是摄影史上关于近摄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将影响整个摄影界,意义重大。众所周知,拍摄小件物品必须使用一种近摄附件并靠近物体拍摄。目前常用的近摄附件有近摄镜、近摄接圈、近摄皮腔等。在使用这些近摄附件时,景深很浅,拍时需仔细对焦,而且只…  相似文献   

9.
1995年,随着电影“玩具总动员”的播映,计算机图像经历了一次娱乐方面的重大转折。“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用计算机制作的全长动画电影,但总的来说,用数字技术创造的人物及布景仍然有着与真实物体相差甚远的明显特征:每个物体都太过光滑和完美,也太干净,就好象新制成的塑料制品。它们缺少的是灰尘、脏物、碎片和抓痕,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众》2009,(11):16-16
传统的气垫运动鞋一直是运动员保护双脚和脚踝的必备品。然而,随着新型的“五指袜”的流行,欧美运动界正掀起一阵“赤脚热潮”。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中“IT”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专业术语,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时髦的话题。技术专家们对“IT”趋之若骛,惟恐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新潮流而落伍;各大上市公司和疯狂的股民门对“IT”的态度则随着“那斯达克”指数的升降而  相似文献   

12.
假如要求你在不接触到物体本身的前提下去移动物体,你能做到吗?靠意念力吗?事实上,即使有意念力存在,具备这种超能力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只能想像:你用手指不断地去接近这个物体,很不幸,在没有接触到这个物体之前,你的手指毫无感觉,而物体也纹丝不动。一般物体尚且如此,假如这个物体是一颗微乎其微的粒子,要解决这个问题那更是难上加难了。你也许会想:“只有上帝才有这个本事吧!”别担心,聪明的人类已经把自己的“上帝”制造出来了。一只神奇的无影手这个“上帝”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看“摩擦起电”的实验:摩擦一根玻璃棒…  相似文献   

13.
吕斌 《科学与文化》2005,(12):30-31
“闪婚”,顾名思义,就是“闪电般的结婚”。在中国,“闪婚”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你若在GOOGLEL打出这个关键词,只用0.03秒就搜索出17600项查询结果。闪婚的“模范”在中国的名人中莫过于曾为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的“快嘴”李湘和恒信钻石机构执行总裁.名副其实的“钻石王老五”李厚霖了,他们从相识到订婚,只用了一个月零三天。在平民百姓中更有甚者,上海一对男女从相识到领取结婚证只用了13个小时。闪婚一族的宣言是:2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2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2小时可以确定终身伴侣。而在留学海外的“海族”里也不乏闪婚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人常说“时光不再倒流”,意思是逝去的事物是不可能再现的。但是,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远红外技术的发展,人们或许可以追踪“过去”的踪影。最新技术水平的远红外探测器根据热成像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再现“过去”的事物。其原理为:任何物体本身都是一个“热源体”,它在空间上的任何移动、停留,都会留下人的眼睛所观察不到的“热成像”,但是,远红外探测器对此却可以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15.
彭文 《百科知识》2005,(3X):30-30
美国科学家成功地使微米尺寸的液滴悬浮在微磁体之间,并操纵液滴互相融合发生反应,制成了世界上最小的“化学实验室”。由于反应物的体积极其微小,即使是非磁性的物质,也可以在芯片磁场中悬浮起来完成反应。理论上,几个这样的芯片就可以完成一个复杂实验室的功能。这一操纵微小物体的技术可能在医药、化学、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理念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借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城市”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巨大的系统,“数字城市”涵盖着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数字城市”不论从本身的建设架构、建设初衷,还是服务对象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数字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非技术层面上的人文因素,“以人为本”是“数字城市”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轨迹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数字城市”建设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数字城市”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而决定能否“人和”的重要前提之一在于是否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本文从“人本”的角度分析“数字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这种影响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潜在要求出发,提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数字城市”规划思想,将“以人为本”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这是神话小说,现实世界中有一种玩具“变形金刚”却真的能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首先推出第一批战士可以变形为汽车的变形玩具,后来随着《变形金刚》动画片和电影的公映,这类“变形金刚”玩具迅速风靡全球,受到青少年和儿童的推崇。  相似文献   

18.
人参果是一种在西藏特殊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的、可食用的植物,它所含的铁、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到目前为止人们食用或市场上销售的人参果主要依靠野生采收,这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和人参果原有的自然生境,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及市场对人参果的需求,在美国智梅基金会资助下,自2003年底开始进行了“人参果”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西藏野生“人参果”可进行人工栽培和扩繁,即可以移栽,也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来繁殖。本文主要阐述了两年多的“人生果”人工栽培试验结果,同时指出该试验还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技术-环境悖论"与技术自然属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技术自然属性角度审视“技术-环境悖论”,可以发现:技术同时作为自然环境变化的来源与补救方法,这一矛盾在技术自然属性的生成中孕育,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表现中产生,在技术自然属性的“软化”中“弱化”。这一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以及技术在自然维度上的“后现代”转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不能把握柏拉图的原意,只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少年苏格拉底”相论的困难的根源之一在于“相的物体化”,而他是被“巴曼尼得斯”引这要路的。“相的物体化”亦是“巴曼尼得斯”推论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