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变化的连续性,决定于其基本单位即量子运动的连续性.然而这些基本单位又是可以再分的,又是由更小的量子组成的,而这些更小的量子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而各个量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从而造成了各个量子之间要进行运动就一起运动的连续现象.相对于整个物体来说,这些更小的量子都是一起运动的,是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的,所以自然就形成了连续运动的现象.所谓连续变化的观点由以下认识构成:来回变化的过程是连续的,变化的过程有着量变到质变的特点,连续变化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认为是极端的情况.运用该观点分析讨论某些物理问题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相似文献   

2.
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对于一个物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其运动状态作出判断,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则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人们的冷、热、燥、爽、闷等多种感觉,甚至人们的心情,都与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在16℃到20℃是人体舒适的气温范围。冬季15℃ ̄20℃、夏季19℃ ̄24℃时,人会感觉比较舒适,工作效率高,在空气相对湿度为50%到70%时感觉舒适。当湿度适中时,气温在25℃以上感觉暖和;30℃以上感到热;40℃以上持续的时间太长,大脑就会受到永久性的伤害。10℃以下感觉凉,5℃以下觉得冷,0℃以下“则僵手僵脚”了。当人体全裸时处在风速小于0.3米/秒的环境,气温在32℃以下时有凉爽感,26℃以下如再不穿衣服就感觉不舒服了。人对环境的感觉,不仅…  相似文献   

4.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5.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参照物.而在选择参照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说来,任何物体都可以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应适当,即以研究问题方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为原则. 3.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所选参照物不同,最后结论一般来说就不同. 4.当我们选定某一物体为参照物时,不论其实际上静止还是运动,我们都认为它是静止的.若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则说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则说该物体是静止的.比如,爸爸骑摩托车把小明由家中带到学校,在途中若以…  相似文献   

6.
1.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只要看这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似文献   

7.
在《运动和力》这一章中,介绍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初步知识.在这里.就其中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参照物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运动着,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这是运动的绝对性.然而,具体描述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只能描述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究竟如何运动.没有别的物体作标准,不可能描述这个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物体作标准,对同一个运动的描述是不同的,这就是运动描述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但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量子假说: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都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v成正比,即E=hv。式中的矗叫做普朗克恒量。爱因斯坦的这个似说不久即被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严格证实。现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已经是一个常识,今天我们在这个常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光是一种粒子,那么它与其他物体碰撞时,能对物体产生压力吗?  相似文献   

9.
一、学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以另外一个物体作为怀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叫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变化,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例  相似文献   

10.
校本课程最早萌发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到了19世纪20年代校本课程经验传人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校本课程制度由大学移植到中学,揭开了中等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的序幕.20世纪以来,我国曾多次提出开设校本课程的问题,但由于诸多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均未能真正实施.可以说,校本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行一时,废一时,至今还未全面确立与展开.  相似文献   

11.
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大量事实表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根本不存在不运动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种物体,从整体来看,它是有若干个独立的小物体组成.整体可表现为某一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但从每个独立的小物体来看,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表现为不同的受力情况,这类物体往往组成"线状"的形式,我们把这类物体叫做连续质点物体.由于这类物体可分可合,因而变化多端,可应用于多种物理情景来训练和  相似文献   

13.
“运动”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如图所示,物体原来在A位置,后来到达B位置,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如果物体是沿着直线到达B位置的,就说物体作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是沿着曲线到这B位置的,就说物体作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最简单,因此我们目前研究的是直线运动.那么,对于运动来说我们究竟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呢?章先要研究运动的快慢.例如在体重大—。二的赛跑,我差比运动员掴对快慢.运初的快慢用速度天乘示,运动后快的称为速度大;运动后慢的都为建厦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平常在研究物体时。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对于一个物体,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其运动状态作出判断,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则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杨发文 《物理教师》2004,25(2):5-46
明清之际在西方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首先是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假说,在力学领域开始了革命性的变革.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1704年,他还发表了《光学》一书.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光学、声学、热学、电学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物理学比较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领域,图形的运动与变化是研究图形的有力工具.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知道,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所以,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受此启发,在数学学科中,如果我们转换视角.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坐在向前飞驰的火车上时,会看到窗外的树飞快地向后移动.树真的动起来了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自己或车厢作为参照物的缘故. 参照物是我们假定不动的物体,它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是把它的运动情况与参照物相比较,看看它们的相对位置是不是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  相似文献   

18.
<正>什么是机械运动和静止呢?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从静止的定义可以看出,所谓的静止  相似文献   

19.
第十七讲 功     
黎旦  梁肖 《中学理科》2006,(10):25-30,48
1.当一个力——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我们就说这个力——。  相似文献   

20.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小到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到遥远的恒星和星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物质的运动是这样地普遍和常见,但我们人类对物质及其运动的研究却是曲折而漫长的,人类对物质及其运动的认识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一、从物质不灭思想到质量守恒定律当人们开始用理性的方式考察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有一些关于物质及其运动的朴素的观念产生了,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