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人型”阶段的蛇故事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再现,反映原始图腾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的流传过程,揭示早期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3.
“何立入冥”故事发轫于宋人笔记,繁盛于清代文学,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微而著的文学化进程。其演变过程中所彰显的独特的道德意义、出世之思,作为游历地狱故事主题之外的变调,与“胡迪骂阎”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秦桧冥报故事的多样形态。  相似文献   

4.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就是一部文人裒集加工的关公灵迹故事集。小说中刻意塑造的是关羽——亦人亦神的人格神形象。在广泛吸取文人叙事文本之后,小说用民间叙事话语对显圣故事进行了改造,由此可见民间对神灵的阅读期待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晓苏是故事大王,故事是晓苏小说的主要审美形式,无论是他的“油菜坡”系列,还是大学故事,都非常注重情节,一个个精致的故事.让人应接不暇。晓苏的故事比较中国化.也就是他更多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故事和民间故事的营养.不玩西方的那种叙事圈套,不设置迷宫,不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晚苏的故事很民间.既反映着日常的民间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狄青和狄家将的故事从两宋发端,历经元、明、清,被改编成戏曲、小说等,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清代,狄青故事进入创作繁荣期,出现了四部以狄青和狄家故事为题材的章回小说。这四部小说融合历史史实、民间传说、话本以及讲唱文学中的叙事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狄青故事进行了再创作,作者大量采用了民间叙事的手法、方式,使这四部小说都带有程式化的叙述模式、类型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传奇性的情节描写,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叙事色彩。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中国古代戏剧、小说中“才子佳人”型故事和民间学中“巧妇智解难题”两种类型故事的比较,概括地指出“才子佳人”型故事所表现和倡导的温矛盾、美丽、善良、纯 女性特征其实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淡化,是女性在特质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同时,,本着力同是大广大的民间,女性的自我意识在劳动妇女当中不仅没有被弱化,反而普遍且长久地存在承传着。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其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直接受到民间创作基础的制约,由此呈现出明显的民间文学的属性。文中对志怪小说的真实性、传奇性、情节的程式化及故事的艺术旨趣等问题,从民间创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未被研究者所普遍重视的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讲话故事,渊源流长,体式纷呈。从倡优戏弄到转变说话,民间说唱,已有分类。散韵相问,讲唱结合,题为转变,纯为韵文,称为唱词;叙说故事,属于说话。唐代以降,归为讲史和小说,讲史重在说白,小说有讲有唱,话本记录,名称和体式,甚为繁复。然而其承继关系,则甚为明了。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七擒七纵”蛮王孟获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从史书上的文本记录到演义小说的文本描述,其故事的成型和演变却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到文人士大夫的传播过程。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本。其传播的特征也不尽相同。而这又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学氛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名作《香水》讲述的不只是一部简单的谋杀犯的故事,其中影射了许多隽永的寓意。小说中到处都充满着欲望的气息,为一部象征人类欲望之书;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祁克果的"人生三境界",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哲学寓言;小说中主人公格雷诺耶身上有着希特勒的影子,小说结局又影射出法国大革命的悲惨一幕,可谓一部政治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图画故事书是学前儿童阅读的起点,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图画故事书通过文字和图画共同传达故事信息,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语言或视觉艺术,它独特的表达系统比较契合儿童心理特点.同时,图画故事书阅读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前儿童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和策略.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语言、想象、思维、情感、社会化及审美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酒国》在莫言的长篇小说序列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说采用三线并进的复调叙事策略,使用多种文体参与故事的结撰,并进行了独特的小说中套小说、人物参与叙事、作家进入故事成为人物的文本叙事试验,营造了虚实相生的叙事效果,这种叙事策略具有典型的"元小说"、文体杂糅和狂欢化叙事的文本特征,其叙事实验的独特价值及其巨大的文化隐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批判价值,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中的王连方,揭示出文本深处暗示的另一主题:中国男性在权力结构和父权意识形态的双重挤压下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男性的生存危机和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和权力结构对女性的戕害,共同构成小说《玉米》的人性压抑总主题。  相似文献   

15.
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是《一千零一夜》最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在这个“故事套故事”的框架aY..T,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隐合作者。本文拟用叙事学理论,以《一千零一夜》中《脚夫与姑娘的故事》为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隐含作者及其相关叙述文本,进一步探究隐含作者与连环穿插式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隐合作者对该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在无限性延伸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短篇小说《他》中,凯瑟琳·安·波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家境贫困、生育了一个智障儿子的母亲形象。而关于这一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评论。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智障儿子“他”的蕴意以及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来探讨母亲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小说中波特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一个经济条件困窘的母亲由于生活所迫不能更好地照顾好智障的孩子时经历的内心的不安和挣扎,那种认为她既是善良仁爱又是自私冷酷的虐待智障儿子的母亲的评论,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蝴蝶和坦克》通过发生在围城马德里的一个悲剧故事,塑造了与"英雄"、"硬汉"不同的一类"反英雄"、"非硬汉"形象,在艺术表达上体现了一种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传统叙事基础上的突围。它表明,"非代表作"是经典作家寻求新的突破并借此试图发现更丰富独特表达对象和更强大别致表现力的结晶和体现;在当下外国文学经典重构的语境下,经典作家的"非代表作"应该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获得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变羊故事发端于汉译佛经故事。羊崇拜中的化观念是复杂多样的,其与方术、鬼灵仙怪等传统化多种分支纠葛难分。母题利用变羊信仰教训妒妇,故事主流倾向被注入了男性强势化导向。而故事前半部分暗示的男性性放荡,则被轻轻掩盖了。  相似文献   

19.
主人公哈克决定了小说的风格,但密西西比河决定了小说的形式,也只有这么一条宽阔的运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大河才能左右主人公的前进旅程。可能就是这条河才能是所有的历险都有惊无险。如果说马克·吐温是这部小说的上帝的话,那么,密西西比河就是马克·吐温的上帝。因为它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不起的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