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2.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饥饿的女儿》和《杀夫》是当代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代表,虹影和李昂这两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社会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恶劣的生存状态,勾勒出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女性文学和探索现代女性的独立生存之路提供了优秀素材。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压迫、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挖掘两部作品中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缘由,透视作品中女性绝望背后觉醒的意识并探求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71):23-24
《他们眼望着上苍》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觉醒与成长的小说。本文以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线,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三次婚姻经历,解读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是如何完成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觉醒历程的。由此得出,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黑人女性自身,只有她们敢于反抗,敢于追求,才能够真正实现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5.
《觉醒》中的困惑——兼评肖邦的女权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肖邦的思想充分体现在她的作品《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身上。埃德娜对自身存在有着种种觉醒及其觉醒后的困惑。在男权为中心社会里 ,女性追求独立与解放几乎是不可能的。肖邦在母性价值观念、婚姻对女性自我发展的限制方面也提出质疑 ,但她无法解决女性自身存在与自身解放的悖论 ,尚未认识到 ,妇女解放不是女人自己的事情 ,而应是全人类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紫色》与《祝福》两位女主人公迥然相异的命运说明,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自我反思过程是女性在反抗压迫,寻求自我价值中的关键因素;女性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自我意识的成熟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女性解放的成败与否。另外,对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风中奇缘》和《海洋奇缘》是迪斯尼公司分别于1995年和2016年出品的两部"奇缘"系列影片,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两个女主人公敢于拒绝包办婚姻,不顾世俗的目光而选择自己的真正所爱,这是女性摆脱枷锁,要求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进步。这种自由选择爱情的过程实质上是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得到自我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性获得解放的体现。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两部以女性为唯一真正主人公的英雄主义影片,可以看到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成为拯救家园于水火的英雄。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在男女性别方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壁纸》由美国女性作家肖邦和吉尔曼写于十九世纪末,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颖娟 《文教资料》2009,(25):20-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和中国"十七年"红色文学女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旨在以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主人公艾得娜和林道静为切入点,从文本中女主人公的他者化和相同的生态意象两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解读.从而找出中美两国女性解放道路上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3.
《钟形罩》和《无字》分别探讨东西方不同生活年代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及出路问题,意义深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两者在迷失和抗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男性话语权下东西方女性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迷失及通过极端的疯癫进行抗争的原因。她们的努力表明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反抗男权文化并且积极重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4.
《觉醒》是19世纪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其主人公埃德娜是一位具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寻求自我的女性。作为一位女性,埃德娜在男权社会中努力寻求主体意识及自由独立的过程中遭遇到三重人格,即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摆脱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实现自我解放,只能走向自我毁灭。她的自我毁灭一方面消解了她为追求自我而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伤逝》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写出一部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二月》.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面对封建社会的重压,依然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奋起抗争,但是当她们面对社会的强大压力时就败下阵来,彷徨于“歧路”与“穷途”,最终让自己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6.
黄淼 《考试周刊》2014,(57):8-9
《科学怪人》与《呼啸山庄》都为19世纪女作家所写,但是这两部小说对女性的描写却很不相同。雪莱展现的是一个男性主题,在这个主题中,从属的女性角色的命运似乎完全依赖于男性主角或男性反主角的行动。艾米莉展现的是一个更写实的世界,描绘一个男士们竞相争取高傲独立女性的世界。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阐述其自我分裂的实质,肯定其批判黑暗现实和促进广大女性女权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的《桃园春醒》虽然不引人注目,但却是他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一直以来,为了表现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农民进城务工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喜欢把农民工放置在大都市中来描写。同为农民工题材类小说,《桃园春醒》却一反常规,独辟蹊径,把它笔下的人物置于乡村生活中来表现。这部小说看似讲述了一个农民工过年在家相约"打老婆"的简单故事,实则透过这层表象,深刻揭示了农民工自我身份的迷失以及乡村女性在男权社会压迫下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8.
觉醒后的死,昏睡中的爱——试比较凯特·肖邦的《觉醒》与契诃夫的《宝贝儿》刘振江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宝贝儿》同年《1899年)问世,两位作家卒于同年(1904),两部作品又同以女性为描写对象。两部作品除上述几点偶合之外,几乎...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与《十日谈》女性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作舟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66-67,70
《金瓶梅》与《十日谈》被视为中西方两大奇书,作为反封建主流文化的旗帜性作品,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文坛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而两部作品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两书的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0.
陈婧 《培训与研究》2006,23(4):15-17
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和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各自的女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横向比较不同国度的两部作品中旧礼教束缚下的新女性,对我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两位作者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