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2.
重阳诗意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阳月阳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每到此日,人们都要出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山川间处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气象。  相似文献   

3.
重阳节     
《课外阅读》2009,(20):M0002-M0002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相似文献   

4.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5.
秋风渐紧,黄菊迎霜,转眼又是重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至于为何叫重阳呢?曹丕在《九日致钟繇书》中有过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张增林 《河北教育》2005,(20):44-4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且以阳数为尊。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两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将此节名为“ 重阳”,也称“重九节”。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过重阳节已成风俗,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人帝宫兮”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王瑛 《辅导员》2010,(19):14-16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又迎来了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儒家认为九是阳数,所以重九亦叫"重阳"。人们在该节日有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有的对联因上联过于奇巧,使人难以应对,人们称之为"绝对"、"绝联"或"悬联",美名曰"片玉"。明孝宗于重阳节出的一个上联:"今朝重九,九重又遇一重阳。"句中"重九"、"重阳"意义相同,二者均指九月九日重阳节,"九重"则为"重九"的倒语,指帝王所居,此联至今无人对出。  相似文献   

9.
<正> 重阳节(2010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初九)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易经》中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  相似文献   

10.
配合苏教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民间以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故又称“重九”节。重阳节有很多习俗。:佩茱萸。茱萸属芸香科落叶亚乔木。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唐代的名诗人以茱萸作出不少感物怀人的诗,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把异乡游子在重阳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每逢佳节倍思亲”更被用来表示游子心情。赏菊、饮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酒是节庆必备的饮料,人们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  相似文献   

11.
农历九月九日(今年是阳历10月16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为什么每年的这一天叫“重阳”节呢?  相似文献   

12.
<正>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相似文献   

13.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人长寿”寓意,古往今来,重阳敬老民俗源远流长,所以又把重阳节做为“敬老节”、“老人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战国,  相似文献   

14.
古时的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她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于是便将这一习俗传入了民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月九日民间逐渐有了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然后代代相传。重阳登高是节日的主要习俗。人们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地去爬山登高。  相似文献   

15.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16.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于阳数。阴历九月九日双阳重逢,故名"重九",又作"重阳"。时值深秋,天高气爽、橘绿橙黄、稻熟蟹肥,正是登高赏秋的大好时节。因此,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古人看来,是与"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同等重要的盛大节日。到了汉代,重阳节已形成固定节日。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佩插茱萸,赏菊饮酒,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  相似文献   

17.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易经>中九是阳数,故"重九"又名"重阳".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写重阳思乡的名篇,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也是重阳节怀人的佳作.可见,重阳节这个日子很容易引发人对于人生的感怀.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也是如此,开篇就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发出了"人生易老天难老"感慨,但这番感慨一改悲观的基调,翻出了激情,翻出了新意.  相似文献   

18.
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九”相重为“重九”。古书《易经》中“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秋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  相似文献   

19.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赏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心悦目的一件乐事。重阳节又称赞菊节,民间还有在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故有“人共黄花醉重阳”。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天姿高洁,古人谓其有君子之德,为隐逸高士们  相似文献   

20.
重阳节又称"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