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755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根据有关资料,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中国孤儿》。同年,该剧在巴黎上演,轰动一时,至今仍是法国戏剧界的保留剧目。据考证,伏尔泰的剧本来源是中国元朝戏剧家纪君祥《赵氏孤儿》的法文译本,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根据中国戏剧题材改编成的剧本。纪君祥是公元13世纪元朝的戏剧家,他写的杂剧《赵氏孤儿》参考了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所载:在孔子时的春秋时期,晋灵公的忠臣赵盾一家几百口人被奸臣诬陷杀害,只留下一个婴儿被同情者秘藏起来。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杀掉…  相似文献   

2.
曾经在瑞士引起过轩然大波的《亲吻》雕像,在日内瓦湖畔的威尔逊总统大道神秘地消失一个月之后,近日出现在瑞法边境的法国城市韦尔内一伏尔泰城的街头。该市文化协会表示,200年前,日内瓦人不喜欢伏尔泰和他的戏剧,韦尔内城宽容地接纳了伏尔泰;200年后的今天,这座城市以同样的胸怀给予(亲吻)以“艺术避难权”。(亲吻)是43岁的雕塑家万桑的雕塑作品。万桑从1995年初开始,未经日内瓦当局同意,在日内瓦市中心一块空地上竖起工作架,用一块重达7吨的石块雕刻一对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男女裸体雕像。他给雕像起名为(亲吻》,并决定将(…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伏尔泰一生中曾两番入狱,几度放逐,因此对现存的法国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然而,他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思想大加称颂,表达出由衷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伏尔泰始终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他把欧洲人“发现”中国人的文明比作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论在他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或在文学作品里伏尔泰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编撰的《哲学辞典》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条目,介绍康熙、乾隆、中国的理学等等。在他所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巴比伦公主》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4.
莫扎特在巴黎傅荣编译从莫扎特的《书文集》中可知,莫扎特曾两度去巴黎。第一次是在他7岁时,第二次是22岁时。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来到巴黎。他的父亲莱奥波德曾预先在圣·奥诺雷街的公证人勒努瓦尔先生处订了一套房间,但他们并没有在那里居住。因为...  相似文献   

5.
1888年2月20日,一个春寒料峭的巴黎早春迎来了呱呱坠地的贝尔纳诺斯。他在大西洋畔那树木森森牧场绵绵的农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后在巴黎沃吉拉尔中学度过了青少年部分求学生活,而正是在这所中学,他结识了后来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的夏尔·戴高乐将军,并成为终生好友。1906至1913年,贝尔纳诺斯在巴黎大学法律系和天主教学院学习,获得法学和文学双学士学位。他是一个很不安分的青年。1909年,年仅21岁的他就投身于政治活动,经常使警察大伤脑筋,被关过禁闭,并在囚室中发表了他第一篇文章。1913年,年仅25岁的他便在鲁昂…  相似文献   

6.
随笔二题     
方向巴尔扎克自幼就喜爱文学,成年后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立志从事文学创作,然而,初期的创作却以失败告终。为了维持在巴黎的生活,他决定投笔从商,去当出版家。但这个外行的出版家却受尽别人的欺骗,很快就失败了。紧接着,他又当  相似文献   

7.
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耶,一个长期以来被法国文学史所遗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美国著名书籍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所统计的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间畅销禁书作家排行榜上,凭借其《2440年》和《巴黎图景》两部名噪一时的畅销禁书跻身前列,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等启蒙大哲并驾齐驱,并且领先于卢梭、爱尔维修等人。近年来,伴随着达恩顿等史学家掀起的18世纪书籍史研究热潮,曾经自称是“法兰西最伟大的出书人’的多体裁作家梅西耶,日益引起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但他对英国的推崇甚至崇拜却举世皆知。他曾说:上帝啊,我真的热爱英国人。如果我不是爱他们更甚于法国人,愿上帝惩罚我!身为杰出的法国人,却如此热爱英国人,究其原因,这大约是当时许多法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英国与法国隔海相望,但它早已掌握了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产业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9.
刘伟 《世界文化》2007,(5):13-14
伊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初,他曾先后发起了“意象主义”和“漩涡主义”的学运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他却因自己在战争中的言行把自己置于了政治与学的真正漩涡当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颜坤琰 《世界文化》2008,(10):16-17
1847年,凡尔纳遵父命在巴黎一所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对法律专业却毫无兴趣,只醉心于文学和戏剧。某日,凡尔纳自一场晚会早退,下楼时忽然童心大发,沿着楼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料正撞在一位胖绅士身上。凡尔纳非常尴尬,道歉之后礼貌地询问对方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罢连忙摇摇头,声称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就是南特人,而且善于烹饪这款地方特色菜。胖绅士闻言大喜,诚邀凡尔纳登门献技。这位胖绅士就是闻名遐迩的大作家大仲马,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一位刚刚离开战场的法国青年,身着法国陆军上尉制服,口袋里仅有几十个法郎,却满怀对新大陆的憧憬,只身来到美国纽约,追寻他的梦想。从无到有,终于,他的名字在20世纪变得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世人皆知。“可口可乐”瓶型与标志;壳牌石油标志;流线型汽车、火车、飞机;肯尼迪总统座机“空军一号”;登月宇航员的飞船座舱等等,由他主持、参与的设计达数千项。他,就是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推崇的封面人物、20世纪最伟大的工业设计师——雷蒙·罗维(RaymondLoewy)。以勤奋和才华追寻梦想1889年罗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曾在巴黎学习工…  相似文献   

12.
法国人喜欢把艾菲尔铁塔叫作“铁娘子”,过去我不解其义,最近在巴黎住了些日子,多次在她身边转悠,还从脚到肩地攀登而上,将她的五脏六腑看了个通透,才逐渐对这个雅号琢磨出个味儿来。  相似文献   

13.
下午阳光灿烂,站在凯旋门下看遥远的蓝天白云,谁又会想到,拿破仑为炫耀自己的战功而修建的凯旋门当年并没有迎来凯旋,如今却已成为巴黎的又一个象征。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可以说伏尔泰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著述诠释着其中的真谛。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理性主义的旗手,伏尔泰是通才,也是杂家。因《哲学通信》孕育的深邃思想享有哲学家的美誉;因《老实人》、《亨利亚德》等不朽名篇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家;因《路易十四时代》、  相似文献   

15.
齐园 《世界文化》2002,(1):12-13
1828年,雨果与书商戈斯兰签定协议,答应为他写一部华特·司各特式的小说。从那天起直到“七月革命”,一向创作热情高涨的雨果却千方百计地逃避这个协议,或者说至少是在有意推迟。看过《巴黎圣母院》以后,我们有理由相信,作家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一部小说只有在复辟王朝崩溃时才具有完整、成熟的契机。1831年1月初,雨果在规定的最后期限之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实际上,三年前雨果已经在搜集相关的资料。他读了许多的编年史,历史书,清册和证书,看过巴黎一些旧址的遗迹,并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15世纪的…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的西方改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 ,一部法国戏剧《中国孤儿》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上演 ,这部由孟华翻译、林兆华导演的剧作 ,就是当年伏尔泰取材于元杂剧《赵氏孤儿》所创作出来的。让我们把历史回溯几百年。 1689年 ,也就是清康熙三十七年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来到中国 ,学会了汉语 ,他将《赵氏孤儿》这部元代文学杰作译成了法语 ,寄给法国富尔蒙王室图书馆。该剧译本片段于 173 2年 2月发表在巴黎《水星杂志》上 ,全文则收入法国耶稣会会士杜赫尔德主编的《中国通志》(173 5 ) ,此乃中国戏曲在西方的首个译本。该书中 ,中国文学译本除了《赵氏孤儿》 ,还有《庄子休鼓…  相似文献   

17.
婷子 《世界文化》2002,(4):25-25
一个时代的结束 人们永远无法忘怀2002年1月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巴黎马尔索大街,无数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一直充满了衣物摩挲之声的金色大厅。所有人都想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驰骋服装界四十载的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宣布告别服装行业,也许连圣洛朗高级时装公司的所有者Fancois都没有预料到这一告别展示活动会引发了如此大的效应。在众多模特、朋友与记者面前,伊夫·圣洛朗,这位才华横溢却依旧十分羞涩的大师用颤抖的声音宣读了自己的告别宣言。在宣言中,圣洛朗再次强调了自己对女性的欣赏与爱慕,以及能够为她们服务的愉悦之情。为了向这位将服装提升到艺术范畴的大师表示敬意,法国Canal+电视台在1月25日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台晚会。 伊夫·圣洛朗宣布退出服装界不只是他个人的引退,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里,服装更多地反映了设计师的激情与热情,使得人们认识到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星。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就“豪华”这一点评选欧洲为数众多的宫殿的话,凡尔赛宫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凡尔赛在巴黎西南约二十公里处,从巴黎去凡尔赛一天能打一个来回,所以来观光访问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的游客一年到头络绎不绝。当初,路易十三(1610—1643在位)为在这块土地上狩猎而建造简易休息所时,这里还是长满茂密森林的荒村,而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在位期间却毅然大兴土木,在这里开始营建规模宏大的宫殿,并于1664年完工。据说,他动用了三万六千个劳力,六千多匹马,并倾注了惊人的庞大财力。如果说他的如此奢侈挥霍就是造成此后一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9.
卡尔维诺在意大利文学界是一位国宝级的作家,他那些神奇瑰丽的作品,持续冲击着纯文学的最后防线,令无数读者沉醉于文字间难以自拔,因而被众多评论家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厄普岱克称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意大利符号学大师同时也是卡尔维诺的好朋友艾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就像宇宙间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然而就像我们以前看到的那样,  相似文献   

20.
《红屋顶》     
尽管这幅画以其品质和规模,成为了巴黎派最重要的画作之一,但却与该派主题联系不大。只有在画作的左上角,我们可以瞥见塞纳河和桥,河岸上是巴黎圣母院,隐在开着花的树丛中,这一城市风景陷入阴暗之中。画作主要部分是红色区域,展现了一座俄国小镇,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称它为维捷布斯克(作者的家乡)。缩小的事物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小圆顶教堂前面的人物是黄色的,被钉在十字架上。巴黎和维捷布斯克同时出现在夏加尔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灵感来源地的崇敬之情。画中较大的红色人物是画家本人,他弯下腰向他的家乡小镇表示深深的敬意,他在那里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