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园卡系统建设相关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卡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平台。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卡系统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中南大学校园卡系统建设,详细研究了高校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模式策略、技术选型策略、信息整合策略、系统安全策略和管理维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刊2005年曾刊发了行业观察文章《2004-2005年校园卡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对当时正蓬勃兴起的高校校园卡建设从需求、建设模式、市场、应用等角度进行了报道。多年来,校园卡技术和应用在摸索中走向成熟,并孕育着二次创新。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并掌握高校校园卡系统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将最新资讯反馈给广大读者,引导校园卡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健康有序,我刊又组织了本次专题。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和专访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调研,并得到新中新公司给予的支持。在此向所有专题研讨参与人员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扩招、院校合并、校舍扩建,原本几千人的学校增至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学校的教务管理、后勤管理、消费管理难度都在增大,以往人工管理方式显得“力不从心”。校园一卡通的应运而生,实现了以卡代证、以卡代币,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其不断完善使得院校师生真正享受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畅通无阻。同时校园一卡通也成为提升学校形象,体现学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志。高校对校园卡有着巨大和迫切的需求,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校园卡的投资模式一直是学校所关注的焦点。在2005年5月“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研讨会”上,各高校领导展开了对校园卡多元化投资模式的探讨。如果说2005年校园卡投资模式向多元化转变已初显端倪的话,2007年这个趋势就愈发明显和备受关注。学校资金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有没有必要投资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这是许多高校领导心中的疑问。本刊从4月开始与新中新集团联合推出专题,深入探讨“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本期选登了对几所高校用户进行相关调研的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各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选择融资或其他模式自行建设校园卡之前应根据自身情况科学核算分析.以保证投资模式的稳妥有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校园卡照片上传系统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一卡通系统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大大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从高校迎新校园卡制作现状出发.阐述了校园卡照片上传的技术思路,并对其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目前各大学在校园卡应用系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园卡实行“一卡通”管理的思路,并以华东理工大学校园“一卡通”系统为例,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情况,从而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智慧校园建设的飞速进程中,师生对于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功能提出了的新诉求,实物校园卡在即时服务、线上交互及数据呈现方面缺乏“智能”性。微信校园卡的推出,能够更加迅速、开放和高效地提供身份识别、消费支付及信息推送等个性化服务,完成一卡通向一码通的转变。微信校园卡的漫游认证系统将基于eduroanl无线联盟技术建立跨校身份认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校间的互联互通,由校内一码通升级为校际一码通。  相似文献   

8.
正一、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概况校园"一卡通"系统从用户端来看,通常由一张校园卡和一张相对应的银行卡作为使用媒介来实现系统功能。校园卡实现校内身份认证和电子消费两项基本功能。(一)"一卡通"系统实现的校内身份认证功能应该包括:1.多证合一:将学生证、教师工作证、医疗证、借书证、出入证等数字化为校园卡身份信息,一卡实现各种需要的身份认证功能。2.身份认证公共信息管理:通过校园卡中心数据库,实现学生、教职工的身份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通过身份公共信息管理实现身份数据在校园的全局共享使用。3.基于统一身份认证的应用管理:包括学生注册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收费管理、图书馆出入与借书管理等;教职工校园卡在财务信息查询、对公财务结算平台上实现身份认证与相关经费的收支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校园卡系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重要基础支撑部分,最能体现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项目之一,同时对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卡系统作为整个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设计上必须符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校园卡系统不仅仅是消费系统,还要具备各种相关的管理、服务、决策支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校园卡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载体,用户界面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与校园卡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存在卡片易被克隆和携带不便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NFC技术和云服务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中的NFC功能,通过APP方式与位于学校私有云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不但实现了传统校园一卡通的全部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新学期开学,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的两万多名学生只要拿着校园卡在自助终端设备上轻轻一扫,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一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注册;同时,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在网上实时看到统计的数字,这就是数字校园给师生们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78-79
有65%以上的学校建设了校园卡,并逐渐丰富了校园卡的功能。目前,很多高校都基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推出了“移动信息平台”、“校内电子支付平台”等新型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2011年,开始全面使用校园卡网银系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堂、图书馆、医务室、宣传部、超市都在用我院校园一卡通。笔者在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下,分析一卡通的实现与校园数字化的关系,简单介绍校园一卡通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着重阐述校园卡网银自主充值功能的应用,期望为以后的工作做铺垫,同时也给广大同行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卡在手,走遍校园".这几年,作为"数字校园"系统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校园卡能够为全校师生服务,让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便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各地"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兴起,"智慧校园"建设又兴起了新的热潮,"智慧校园"的定义及内涵是什么?包含哪些核心特征和内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智慧校园"应该如何评价?本文从深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出发,试图从概念、内容、框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网络》2014,(Z1):68-70
正高校校园一卡通的电子钱包功能已经覆盖到学校的餐饮、购物等各类校内支付。为师生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校园卡充值服务也是校园一卡通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学校身份识别以及校园金融支付的基础平台。作为校园一卡通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电子钱包功能可以使用户通过校园卡进行餐饮、购物、机房上机、生活服务(如洗澡、洗衣、泡水等)、诊疗付费、图书馆扣款等校内消费,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户要使用校园卡进行消费,首先必须先  相似文献   

17.
中南大学的“校园卡”系统采用两条主线并重的模式:一是消费及金融功能主线;二是校内统一身份认证与信用体系主线。前一步已经基本实现,后一步则是未来的重点。校园卡系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具体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定位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校园卡”系统的建设效果和扩展空间。中南大学走访了众多高校,分析了需求导向,明确了校园卡建设的定位,即:在“数字化中南大学”的理念和框架内进行“校园卡”系统的设计,并将“校园卡”系统建设成为“数字化中南大学”的身份识别基础设施。具体实施上表现为要以两条主线进行:一是实现全校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校园建设正在我国大范围进行,各高校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都将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与信息管理。校园卡系统与网络认证系统是两个平行设置的应用平台,将它们采用对接的方式统一到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架构中来,  相似文献   

19.
“阿姨,我要这个菜!”小明把校园卡往食堂柜台的读写器上一放,“滴”的一声,饭菜的钱就从卡里扣除了。除了食堂,图书馆、澡堂、开水房……校园卡的“滴滴”声在校园里无处不在,每个学生都离不开它。但你知道校园卡是怎么工作的吗?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各种高科技管理工具在全国很多高校中得到普及应用。特别是近几年,作为“数字化校园”的一部分,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各个高校积极开发的项目,也是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小小的一张校园卡已经涉及了后勤、图书馆、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等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