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05年的7月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汜者范春歌也从刘家港出发,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在范春歌波澜壮阔的新闻之旅上,这次行程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艰辛,但却为确立范春歌在当代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云帆万里照重洋”7月6日,一位外国游客在参观郑和下西洋船模。当日,“云帆万里照重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通过80余件(组)实物和190余幅图片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相似文献   

3.
1405年的7月11日,伟大的航 海家郑和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 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百佳”、“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湖北《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专程赶到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搭乘“崇明3号”车客渡轮,开始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出行前夕,太仓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范春歌在太仓郑和纪念馆作了一次关于重走郑和路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你介绍一下这次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情况? 范春歌(以下简称范):今天是郑和当年(1405年)启…  相似文献   

4.
鄙人读书向无专业可言,全凭兴趣,而造船史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的兴趣也从没有广泛到能包括造船在内。也于一次偶然,读到了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造船史》一书,细细看完,竟然颇有收获。看来,“书是不会白读的”虽是一句俗语,也可算是至理名言。 《中国造船史》纵论从远古一直到清末的中国造船术与中国航海术,多数是我所不了解的,但书中对郑和下西洋辟有专节论述,却使我很感兴趣,也很生感慨。 小时候,从历史教科书中,就知道了郑和下西洋这事件,但不甚了然,而《中国造船史》对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船队的规模、郑和…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6.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7.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启航驶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引起了海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在长达几个月的众多护航报道中,涉及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内容普遍地、持续地、高频率地出现,郑和航海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因素(以下简称郑和文化因素)成为护航报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5,(8):46-46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范春歌重走郑和航线摄影展”6月29日至7月14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以及新闻界、文化界同仁和大批热心观众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启航驶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引起了海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在长达几个月的众多护航报道中,涉及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内容普遍地、持续地、高频率地出现,郑和航海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因素(以下简称郑和文化因素)成为护航报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如果我们详细、全面地分析和解读郑和文化因素,就会发现它对于护航报道在开拓新闻报道视野、塑造军队和国家形象,协调国际化与民族化传播的关系、提升报道的文化品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爱好写作的青年,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写作水平,我订阅了贵刊——《新闻爱好者》杂志。过去,我向来对自办发行的报刊心存疑虑,我在7月10日从邮局汇去了下半年的订费,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9月份我还没有收到一本杂志。9月10日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贵部去信查询有关情况,不久便收到了回音。得知前两个月份的刊物均已寄给我,没有收到书可能是由于收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海洋航行能力,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突然中断,使得我国在地理上的发现转给了西方国家。本文简单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给他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被终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李怡净 《兰台世界》2013,(10):105-106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海洋航行能力,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突然中断,使得我国在地理上的发现转给了西方国家.本文简单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给他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被终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一条不起眼的小线索后面,可能跟着一条不错的新闻。《河南日报》7月24日和26日刊登了两篇报道《为上北大卖西瓜》、《北大学子,从黄河滩区走出》,就是从一幅通讯员照片挖出的独家新闻。7月23日晚上,河南日报总值班肖建中编委打电话让我到夜班。原来,在摄影部当天发来的通讯员拍  相似文献   

14.
刘建民 《兰台世界》2005,(6):124-125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有关部门将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现已有诸多媒体竞相刊载纪念文章。据悉,国家邮政总局将于6月28日发行一套四枚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相似文献   

15.
公元1405年7月 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也从刘家港出发,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在范春歌波澜壮阔的新闻之旅上,这次行程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艰辛,但却为确立范春歌在当代新闻界的影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报社出了个大记者 第一次见到范春歌的时候,是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范春歌那时刚从郑和下西洋之路归来,带着一身的仆仆风尘,嗓音疲惫中略带着一丝沙哑。面对新闻专业…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05,(4)
江苏太仓是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4年8月,太仓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凤凰卫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联合举行了“凤凰号下西洋”电视行动。在长达一年时间里,太仓广播电视总台与香港凤凰卫视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外宣传合作,进行了两次  相似文献   

17.
“蝶雪”发生的高峰时间是7月19日至21日,而我得到信息则是7月24日。据我所知,蝶群集会,在我国只有西南地区发生过几次,而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出现則是奇事。等我赶到发生地点时,“蝶雪”果然已经过去。我便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蝶群飞过的路线,冒雨跑了十几公里山路,追踪采访。从兴隆峡口到马衔山顶,一路访问了几  相似文献   

18.
7月中旬,我省186名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毕业生从杭州起程,远赴四川。我亦背起行囊,随同志愿者共赴西部。从7月19日晚到7月24日,从杭州城站火车站到四川志愿者活动营,我与大学生志愿者同吃、同住,在西行的一个星期中发回了5篇即时现场新闻,获益匪浅,也受到新闻界同行和团省委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张会超 《档案与建设》2005,(4):47-49,40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世称“三保(宝)太监”,是举世闻名的大航海家。他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与副使王景弘等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壮举。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界纷纷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其中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郑和航海图的问题。笔者不揣孤陋,试对郑和航海图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一生最大的业绩,莫过于他从为他作像样的传颇可说明问题,即使如皇皇巨著《明1405年开始,率领庞大的明朝皇家舰队七下西洋的历史》,关于他的记载,也吝啬到不满千字;至于交代程了。郑和倾注28年光阴,成就这样一项辉煌壮举,到他的死,更是连时间、地点、死因也语焉不详。如既是时代的奇迹,也是他的骄傲。但令人不解的是,此“待遇”岂不愧对郑和。郑和航海,比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当然,说起愧对郑和,明代车驾郎中刘大夏可谓早了几十上百年,然而郑和其人其事的影响,却远不罪莫大焉。无须假设,如果不是此人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