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目前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红校本"《红楼梦》,采用参校本"己卯本"中明显错录的"酡(纟式)",甚而以讹传讹认定为颜色词,殊为不解,特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
陈治文 《中国语文》2012,(4):376-380
《红楼梦》第九十九回里有"正申燕贺,先蒙翰教,边帐光生,武夫额手。"这么一句,在三种带注释的《红楼梦》里都把其中的"额手"注释为"以手加额"。此注不知何所据。我们查阅了把"额手"作为词目的六种词(辞)典,其中五种的注释均为"以手加额(表示庆幸)(以示敬礼)",措辞这么雷同一律,可谓无巧不成书。其余一种的注文则是"双手合掌加额(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现实苦难的反映。《红楼梦》中的神佛僧道人物是曹雪芹与脂砚斋在创作中"隐真入假、隐真示假"的特意设计,是应对"文字狱"的统治、为了家族伸冤诉屈又要避祸保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七百多个,曹雪芹为他们拟定姓名可谓独具匠心,仔细揣摩就会觉得趣味无穷。首先,《红楼梦》的取姓含义具有多义性。以“贾”为例,其谐音为“假”,意在说明小说中“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是,贾——假的含义还有更宽泛的理解:贾——假家、假史(野史)、假学(薛)、假政、假宝玉、假皇帝、假妃等等。过去的历史是虚构的谎言,一切皆假。  相似文献   

5.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巧书"难以道明,真假莫能分辨。本文从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的奇巧故事出发,通过对比"宝玉寻茗玉"与《聊斋志异》中"王子服寻婴宁"的同类桥段,串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论证《红楼梦》中"巧书"不落窠臼的独特意味;进而深度挖掘《红楼梦》的人物映衬、意象叙事、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及其对于贾宝玉的形塑作用。由此以期对红学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6.
影子叙事是《红楼梦》中重要的叙事手法,而贾宝玉与甄宝玉更是红楼梦中众多形影人物中最经典的一对。在前八十回中,甄宝玉的形象是模糊绰约的,甄宝玉表现出了贾宝玉内心对知音的渴求;在后四十回中,甄宝玉的形象逐渐具体真实,成为贾宝玉另一种人生道路的假象。这一组形影人物,体现了《红楼梦》"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讲述复杂的故事,塑造众多的人物,来摹写豪门的坍塌。无论是主要故事层面,如士隐遭际,黛钗纠葛,还是次要故事层面,如下人荣枯,都指向了当假和真对抗时,假存真隐,宜假不宜真的风俗世道。《红楼梦》中讲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故事,几乎每个故事的最深处,都指向了宜假不宜真的世态人情,指向了贾家在喜假不喜真的社会风俗裹挟下衰败的悲剧。揭示真不胜假的悲剧,才是《红楼梦》表层文字下隐藏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红楼梦》中的贾母原型——顾景星的姑妈刘贞节的诸多故事与贾母的吻合,作为论证《红楼梦》一书作者主要依据之一。诸如她们同是封建大家族里权利至高无上的大家长,她们的话在这个大家族里无异于都是圣旨。她们同是早岁守寡,同是信佛之人,同是贾母(假母)。她们一个是出生于金陵史氏,一个是出生在假金陵的蕲州,而又是死于真金陵的南京,且顾家的假母刘贞节与弟弟有过"长姊弱弟"、"情同母子"的故事,这与移植到书中的贾元春与宝玉的这个故事亦合;她们死后均有过寄灵寺庙和送其灵柩归江南,也即程甲本第一百十六回回目有"送慈柩故乡全孝道"的情节;书中贾母的两个生日与顾家的假母两个生日亦合;贾母去世时,其贴身丫鬟鸳鸯自缢殉主,这与顾家的假母生平有一琥珀不离身,其死后作为殉葬品亦合。还有,贾母头上有一疤痕,与刘贞节在张献忠屠蕲城时以头触石感贼全家侥幸免害,又是如此吻合!如此足以证明《红楼梦》这部伟大巨著乃清康熙间明末遗老顾景星所撰。  相似文献   

9.
桑哲(以下简称桑):何先生,现在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的解读比较多,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和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很受关注.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解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张放先生的曹雪芹“不大可能写出《红楼梦》来”、墨香“假曹雪芹之名”作《红楼梦》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评,认为这种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堪称"至真至情"第一人,他的绝假纯真之性情在小说中常常以"呆"这种行为表现出来。宝玉之"真"本质上来源于混沌原初之始的"本真";他的"呆"实则为虚伪世界"违真"的情感反应和外在表现。通过"呆"这一外化特征为载体,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与思想内涵出发,深入挖掘了隐藏在宝玉之"呆"中的本质内涵,即"真"。  相似文献   

12.
端木蕻良与《红楼梦》有着很深的渊源:他在反复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成长,有着浓厚的"红楼"情结;他一生都在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和《红楼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正因此,端木蕻良的创作无论是观念还是技巧,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其晚年所创作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曹雪芹》则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红楼"情缘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缓慢推进故事情节是《红楼梦》的基本写作方法之一。因为元春享年36岁,所以,到元春去世时,《红楼梦》的后半部应该写出6年的事情。《红楼梦》后半部至少要写"十七年",才能写到贾兰为国捐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就是宝玉和史湘云到了老年要成为夫妻。如果要写到史湘云40岁,《红楼梦》后半部要写"二十四年"。如果写到妙玉"青灯古殿人将老",《红楼梦》后半部要写"十七年"。元春去世是《红楼梦》后半部的关键,依"缓慢推进"之法,即平均十回写1年的故事,"到元春去世时",就必须写到一百四十回。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全部《红楼梦》可能有一百六十回。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5版)出版之前,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效标(criterion)",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用"效标"对测验的效度进行证明(verify)、对测验分数做出有效(valid)解释的过程。1985年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证据(evidence)",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积累证据对测验的效度进行支持(support)、对测验分数做出合理(reasonable)解释的过程。关于效度的这种理解,突出体现在1999年出版的《教育与心理测验标准》(第6版)中。美国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共同组织编写的《教育测量》在业内被称为"教育测量领域的《圣经》"。2006年《教育测量》(第4版)出版以后,效度研究的核心概念演变为"理由(warrant)",效度研究被视为一种通过构造"理由系统"和"理由网络"对效度进行"论证(argument)"、对测验分数做出可接受的(plausible)解释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考试实践,介绍了效度概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要落到实处,就必须要探寻红楼人物的"诗意空间",就必须将《红楼梦》当成少男少女用血和泪铸成的青春史诗,去探寻他们的心路历程,去倾听他们的歌哭心声,为他们的毁灭(沁芳)一洒同情之泪,同时必须明白"正邪两赋说"是理解红楼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的关键所在,进而才可以深入地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样就为中学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提供了从人物性格的发展中来全面地理解、看待人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评价标准的新观点,以使学生充满期待地读完《红楼梦》。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区别古今中外小说名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是《红楼梦》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剂",非佛而不佞道是《红楼梦》的辩证法思想之重点。《红楼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鲜明性。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是天才的文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然而,他的《红楼梦》却包涵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前五回中表现得尤为显明。由于《红楼梦》本身是文学作品而非哲学著作,曹雪芹不可能正面展开系统的哲学论述,因而《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研究,只能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本文即试图以“空、色、情”、“真与假”、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表现了一种美真丑假、褒真批假的进步理想,因此未可将其“真假”二字仅视作“真假相映“的艺术表现手法。其根据是:一、明清一些进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常以“真假”二字概括评说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现象,此必影响曹雪芹;二、早期红学家多数正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理解《红搂梦》之“真假”的;三、《红楼梦》本身所写的矛盾冲突本质上是“真”与“假”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王长福 《中国教师》2014,(13):92-95
<正>高中语文必修3选编了《红楼梦》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一段故事,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下称《林》)。笔者拟以《林》文为例,通过探究"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来阐释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要重在准确、深刻和个性化。一、《红楼梦》"对女性尊重"的微观认识"宝黛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峰《红楼梦》的一条叙事主线。整部小说通过对贵族阶层"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盛衰描写,展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