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1鼓的声音传得很远,这是由于().A.音调高11.振幅大C.频率低!)、音色好错解大部分同学拿到此题后认为应选B,其理由是:振动物体的l们度取决于物体的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其响度也越大,因而它传播的距离也越远.解析从理论上分析,选B似乎没有错,可是此结论与实验下实不符实验表①了:频率不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被空气吸收的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高频率的。’i波在旦被空气吸收,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短,它衰减行快.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因蝉的鸣叫声音频个自,X俄间距鸣叫的蝉比较近时,听到的声一杆很高,叶是当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2.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反映了声音的高低,其大小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度反映了声音的大小,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及距离听的远近.而音色则反映了声音的音质,它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相似文献   

3.
一、声波声波是空气中的纵波.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引起声音的感觉,能引起人耳听觉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到20000Hz,但声波这个术语有时也用于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类似的波.最简单的声波是有一定频率、振幅和波长的正弦波.当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它使耳鼓膜附近的空气质点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振动.这种振动也可用同一  相似文献   

4.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每一个音都是由许多纯音合成,纯音的数学模型是函数y=Asinωx,它是由单一简谐运动产生的乐音.其中A是振动的振幅,ω决定于振动的频率.音有四个要素:音调、响度、音长、音色.下面从这四个方面看看声音与正弦函数的关系.响度与声波的振幅有关,即与声波的能量有关.音调与声波的振动频率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  相似文献   

5.
物理,离不开数学.下面这道题,便是数理结合的范例. 题如图1,半径为55m的圆形广场,在广场中心O处及广场圆周上的A处,分别安装有相同的喇叭,播出频率和振幅完全相同的声波,波长为10m,若不考虑外界对声音传播的影响,那么人沿广场周围行走一周,听不到声音的位置有几处?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57面指出:“在操场上安装两个相同的扬声器,它们由同一声源带动,发出相同频率的声音时,也会出现声波的干涉,即在扬声器周围出现相间的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笔者认为,在场声器周围出现的声音加强区和减弱区不是声波的干涉产生的,而是两列声波的叠加造成的,该现象是一个声波干涉的假象,下面通过一道例题来分析此类现象,从而弄清干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八年级物理真空罩实验较为抽象,现有的配套实验器材存在不足.文中利用磁悬浮技术将声源悬浮在真空罩内,避免实验时声音从底座传出对实验造成影响;用手机APP控制声源发出单一频率的声音,并用声波传感器改装的相对声音强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声音的变化情况;用压强传感器改装的相对空气含量传感器实时显示罩内的相对空气含量值.  相似文献   

8.
音乐健身     
音乐健身从医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生物能量。通过大脑皮质还可发挥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的作用。声音是声波的振动,而音乐是一定频率的声波振动,它作用于人体内各个振动系统,产生有益的共振,使各器官节奏协调一致,这就是声波的物理作用。所谓音乐的化学作用,即声波能...  相似文献   

9.
漫话超声波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则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大约是每秒20赫兹到20000赫兹。频率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波,则不能引起人的听觉。所以,人们把振动频率在每秒钟2000赫兹以上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相似文献   

10.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遗传与进化》模块中的一个探究实验。自然选择的具体过程怎样?自然选择是如何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呢?教材中采用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中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波是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福里斯等著、梁宝洪译的《普通物理学》第一卷中释:“频率大约在每秒20次到20000次之间的振动到达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后,能引起声音的感觉”。显然,声音和声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声波传到耳中才能有声音的感觉、声波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则是一种感觉,但在一些普及性读物、物理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要点(一)无线电通信利用电磁波来传送声音信号和图象信号.电磁波: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会在电磁波向外传播.电磁波的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及其关系.波速=波长×频率电磁波的发射过程:利问振荡器产生高频率振荡电流,利用调制器把高频振荡电流和声音信号电流结合在一起,使高频振荡电流随着声音电流变化而变化,最后输利发射天线上发月}.电磁波的接收过程:利用天线接收各种频率的电磁波.通过调谐器选出我们需要的带有声音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再经过检波器取出声音电流,声音电流再通过耳机而发出裁…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是美妙的,人类用各种触觉去感受我们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声音是多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平常能听到自然界的声音,是由于人耳侦测到声波引起的介质(例如空气)压力变化,大脑将其解释为声音。人类听觉只能识别频率是20~20000Hz的声波,高于20000Hz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这两种声波虽然都不能被我们的听觉器官感知,但对于我们的生活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习物理时,实验必不可少。“物理、物理”,没有看见“物”,怎能悟出藏在其中的“理”来呢?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丰富而全面,其作用勿庸赘言,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再演示一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更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现举两例:  相似文献   

15.
1.“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实验的改进该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扭转学生“声音都能听见”的偏见,进而为引入超声波、次声波奠定基础。但实验中用到的音频发生器,由于价格因素,条件较差的学校可能无力配置。我们可以利用电脑上的声卡和音箱,再从互联网上下载、安装一个免费的“虚拟仪器”软件(如:AudioSCSI等),就可把电脑变成一台音频发生器。其应用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在过去,信息技术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和手段。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或突破难点或模拟物理现象或将微小变化放大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部分地实现教学目标。现在我们希望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和教师构筑一个在物理实验中进行交流的平台。因此,将物理教学与现代技术整合是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已发展到高端,如何将信息引入物理教学,并让它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张建华  康连星 《天中学刊》2002,17(3):116-117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虽然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但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么,语言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它是由声音构成的,不过人类语言的声音并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声音,它总是跟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共同组成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纵观人类历史乃至人类语言的发展史,交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声音是构成人类交际工具的重要因素,没有声音就无所谓语言和交际,也就无所谓语言的变化发展。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例如同一句话,我们可以从声音方面用生理、物理的观点把它…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应用日益深入,国内外物理教学研究者一一致认为应当将“概念变化”作为教学的基本考虑,“为概念变化而教”成为物理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直接目标.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从新的视角来对演示实验这一传统教学形式的功用进行拓展呢?能否通过演示实验功能的拓展更有效地改善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呢?本文就此谈谈有关的认识以及我们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体现在教法和学法上,通过师生双向交流,学生掌握知识,学到方法,形成技能。如在“电磁感应”一节中,先让学生预习新课、复习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接着提出:“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启发设想),再提出:“磁场产生电流需要什么器材呢?”(学生以组为单位自选器材)。然后发…  相似文献   

20.
在物理教材中,介绍了用音叉做声波干涉实验,但这个实验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听到声音忽大忽小,但它却不是由于声音的干涉引起的.不少同仁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我们现在可以在课堂中使用电脑演示、探究声波的干涉现象,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自已利用这个实验,对声波的干涉现象进行研究,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一、用电脑作为信号发生器,产生标准的正弦声波COOLEDIT 软件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声频处理和编辑软件,它可以生成、播放和录制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并可以显示出声音的波形供我们进行研究,是声学研究和声频处理的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