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 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新闻采写的数量和质量。新闻敏感强,就能抓住让人眼睛一亮的东西,就能摸到“活鱼”,就能写出上乘的作品。从这个方面说,新闻敏感的强弱甚至会决定一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命运。所以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年轻的记者、编辑必须增强新闻敏感,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新闻。  相似文献   

2.
成为主流媒体是每一个媒体的梦想。要成为主流,在无法放弃社会新闻的前提下,必须改变社会新闻的传统报道方式,寻找一种社会新闻的崭新报道方式,把社会新闻变成人人需要的“实用新闻”,加大社会新闻的服务功能。让读者感觉到:社会新闻不仅“好看”,而且“有用”。那么,怎样增强社会新闻的服务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新闻事实本身,而忽视了它周围的背景。如果说新闻事实是新闻的内核,新闻背景则是新闻的延伸。把新闻背景运用好了,不仅会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还能够让新闻传递更多的信息,使新闻变得“厚重”起来。  相似文献   

4.
现场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和新闻,这两点缺一不可。好的现场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如果能有一个好的现场来烘托,则会收到如临其境的功效。反之,一条本来很有价值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现场,只是很平淡地就事说事,那这条新闻再有价值,也失去了生命力;同样,如果光有好现场,没有新闻也不行,你的现场再好,没有闪光的东西,现场也只能是空的。  相似文献   

5.
互补互动好     
吴言 《新闻三昧》2005,(5):21-21
在同一个城市、在同一块地间办报,共享的新闻资源就那么一些,有时常见报上存有新闻匮乏、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所以,如何增强新闻策划、扩大报道面是报纸宣传亟待解决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法制新闻业已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在法制新闻以它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吸引读的同时,引发的新闻官司也日益增加,这不仅造成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矛盾,也给新闻宣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自觉学好法律知识,努力增强法律意识,尽力避免新闻官司,是摆在新闻工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同样一件事,出自不同人的叙述,其效果会大相径庭。有的能将其讲得有声有色,有的却讲得平淡无奇,甚至不知所云。新闻写作也是这样,结构设置不同,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许多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其结构的精心安排有着很大关系。新闻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过程中的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结构设置得好,就会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反之,就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因此,优化结构是增强新闻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作…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翻开我们报纸的娱乐新闻版面,各种明星绯闻、性丑闻和虚假炒作的新闻不断冲击着读的眼睛。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媒体娱乐新闻的低俗化现象引起了一些艺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国内媒体的娱乐新闻,应当抵制这种日益低俗化的倾向,加强新闻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读一个健康清新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郑明欣 《青年记者》2007,(3):112-112
新闻精品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融新闻价值、实践价值和欣赏价值于一体的优秀新闻作品。要打造新闻精品,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新闻敏感,搞好新闻策划,扣紧时代脉搏,反映重大主题,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0.
新闻价值一般表现为新闻事实“社会关心程度强、社会影响程度深、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而新闻策划往往是在原新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大规模的加工。有了有价值的新闻,还应该有好的新闻策划,这样,才能把新闻做好、做大。考察新闻策划对于新闻价值的放大过程及其效应,有助于我们树立新闻策划的主体意识,增强新闻策划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策划是增强新闻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策划作为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却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文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2.
于为苍 《新闻界》2005,(1):110-111
消息中的细节是指那些来源于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新闻典型意义的细小情节,记者常常通过对细小情节的特写性描绘,使新闻对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佳的新闻写作包括一整套技巧,它们使事实、概念、思想、感情的发布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消息写作使用目击式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真实性,提升消息的新闻价值,凸显消息的主题内涵,同时也折射记者的新闻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毅 《新闻前哨》2001,(2):13-14
新闻具有美育功能。新闻作品的结构、布局、语言都能表现出美感意识。穆青曾这样强调:“我们记者是美的传播者。新闻记者要把生活中最美的东西传播给人民,从而教育、感染、影响我们的人民,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要发挥新闻的美育作用,除了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报道的艺术性,这是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新闻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毋庸讳言,一些媒体由于片面强调新闻工作党性,而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相对格式化的新闻表现方式,把新闻的审美价值淹没和遮盖了。其实,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  相似文献   

14.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5.
郭海洋 《新闻知识》2012,(10):84-85,116
作为地方新闻主力的地方台要顺应受众为主导的新闻传播趋势,时政新闻应采用平民化视角,增强新闻的亲和力,以故事化的叙述,增强说服力,取向人本化,增强新闻的公信力,用多形式的报道方式,增强新闻的鲜活力;民生新闻更应该拓展新闻题材,强调"大民生",开掘"小故事",整合新媒体,加强观众互动,并以杂志化、故事化、方言播报等方式创新传播形式;专题新闻则应回归聚焦热点、深度透析的本位。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新闻照片是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最容易让群众所接受,是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怎样让群众接受这种宣传形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增强新闻图片亲和力从四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增强新闻鉴别力 在新闻发生现场,新闻摄影要善于独立思考,敏锐地鉴别新闻事件中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要跳出陈旧观念、模式,随机应变,努力寻找瞬间灵感和瞬间新意,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避免拍摄雷同照片。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拍摄出好新闻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我们常说,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就是指他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敏感而熟练地发现问题,随时观察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物,拍摄出深受群众喜欢的好新闻。那么,怎样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要想增强新闻敏感,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浅谈体验式新闻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新闻,是记者转换角色走入生活,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报道,带给读者真切、自然、鲜活的感觉,引领读者进入不熟悉的生活领域。这类报道确实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但是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