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芳 《新闻爱好者》2012,(15):19-20
政务微博作为信息公开、互动交流的新平台,凭借简单、快捷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执政方式的变革,能在短时间内与民众实现零距离的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对化解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冰 《报刊之友》2014,(3):20-21
隐秘传播,是指传播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传播方式低调,以宣传非主流(亚)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媒介传播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推广使用和发展。同时,网络传播凭借其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赢得了大众更为广泛的青睐。本文将从隐秘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方式在新型媒介的网络中的传播发展变化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化自信理论的几个重要维度为切口,结合国家形象建设工作,研究中华文化的海外出版发行策略.深入解读历史文化、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相关的出版作品,在新时期构成海外传播矩阵的有效方式.进而在文字出版物、影像出版物、艺术出版物等领域,深入探讨文化自信相关因子在海外传播领域的有效构成,并在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出版传播渠道等维度对我国的外宣和海外出版机构提供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传播历史的新篇章,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既是原有传播方式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新的特点。网络传播的发展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大的话语权,使得网络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新的主阵地,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网民都能够成为网络中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这也将推动现有社会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黄河文化传播是继承弘扬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气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作为官方媒体传播平台,学习强国平台在传播内容上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报道,聚焦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意义;在传播方式上通过场景叠加与渠道整合,聚焦黄河文化的多媒体传播与融媒体传播;在传播策略上通过滚动式传播和交叉式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连续性和长效性;在传播对象上兼顾受众的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实现了全民普及覆盖、聚焦核心受众的传播效果。学习强国平台的黄河文化传播策略是当代媒体传播的典型范例,对整合传媒资源和打造主流传播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社会主义精神内涵,其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弘扬这些红色文化将更好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这些红色文化通过结合各类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人们进行宣传,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向受众表达出这些红色精神,还可以增强广大受众对红色文化的感知能力。文章着重探究了当前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内地档案学个人博客特点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技术的兴起,为档案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先进、更快捷的传播方式。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能够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要求,自然受到档案人士的欢迎,于是档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媒之后的第四大媒体,伴随产生了网络传播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然而,网络在影响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而很少考虑作为受众的广大网络用户的需求和爱好。结果导致,网络传播信息量越来越多,可用率却越来越低,网站运行成本快速增加,网络运行效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网络传播的“经济悖论”。  相似文献   

9.
李果 《视听》2018,(6):167-16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已大幅提升,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外界对中国的质疑和偏见。面对西强我弱的全球话语格局,在国际传播中如何有效地展现中国国家形象,改变长期以来被动的传播局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当务之急。通过转变国际传播方式,树立文化自信,强化传播能力,是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档案博客的发展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琳  谢晓静 《北京档案》2008,(12):22-24
网络传播技术的兴起,为档案信息传播带来了更先进、快捷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档案信息传播模式,对传统的档案信息载体与传播也产生着重大影响。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能够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符合现代信息传播的要求,自然受到档案人的欢迎,于是档案博客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传播的危机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它给我们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当我们享受着网络传播的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带来的乐趣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当网络中假新闻、假信息、不利消息或负面新闻出现时,若我们不巧妙运用公关手段及时去化解它,而任由负面消息在网络中传播,那将可能演变为网络危机.严重的话将会令一个人名誉受损、企业破产、政府公众信誉下降,因此当网络危机出现时,我们应及时运用公关手段防止危机蔓延,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减轻网络传播危机带来的损害,把握机遇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2.
梁沙 《档案管理》2012,(1):11-13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档案信息的传播.笔者比较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几种主要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档案馆网站、档案网络社区、档案博客及档案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试图进行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化整合,建立新媒体时代完善的档案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美政府出版物的有关定义、起源、管理和收藏体制以及传播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比较 ,试图为我国政府信息的有效传播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闻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传媒健康发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新闻传媒要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道德养成功能,改革传播方式方法,增强传播实效性,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文章比较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几种主要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档案馆网站、档案网络社区、档案博客及档案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试图进行档案信息传播方式的优化整合,建立新媒体时代完善的档案信息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巍 《青年记者》2017,(27):82-83
文化是民众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精髓和灵魂.2017年年初,一档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推出后如一股清流让人眼前一亮,其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实践创新,正是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 传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化自信是人的一种深度的发展,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体现精神世界的升华.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理所应当地是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朗读者》一改以往一些文化节目曲高和寡、晦涩难懂的风格,在传播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节目主体构成上充分考虑嘉宾的多元化,更广泛、多角度地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节目挑选的朗读者来自各个行业,用他们鲜活的故事、经历展现文化自信.他们可能是银幕上的明星,也可能是奋斗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这就有别于其他一些嘉宾是清一色大腕明星的文化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17.
李萌 《传媒》2018,(8):83-85
新媒体时代发展在给受众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给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困境.为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贴近性、融合性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价值建构,彰显传统文化在构建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重塑文明方面的重要传播意义,从而达到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怎样把握网络传媒的舆论导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深刻的革命。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除了具有传播速度快、海量信息和多媒体传播等特点外,最大的区别是在传播方式上的变革。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方式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媒介即信息”,传播媒介的控制者,无论是特定的社会集团还是媒介组织或个人,他们是传播的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是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它将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播到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对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工具、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一系列十年前可能视为梦想的传播现象,迭次出现;一系列十年前未曾出现的传播、沟通、互动工具,在几个月甚至一年间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即时共享成为人类的重要沟通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流向因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的爆发性增长而被重新定义,传媒行业与互联网业以多种新方式融合,增强国际传播力正成为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