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与P的宿缘》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1期刊登的郝勤所写《S与P的宿缘》一文,觉得有新意,有收获。现作些补充性不同意见的讨论。一、“竞技”是不是“体育”,的确是体育学术界多年争论的问题。这种争论在“文革”前只在干部和教师内部进行,“文革”后上了公开发行的报刊。据我所知,主张竞技不是体育的学者中,虽然一直包括学有成就的老专家,但他们却一直占少数。对大多数体育理论研究人员和体育工作者来说,这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少数同志始终坚持竞技不是体育的意见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争论双方对“体育”的涵义理解不…  相似文献   

2.
中日大众体育的“时间差”北京体育大学卢元镇(续上期)三、日本从国际竞技体坛隐退的勇气,中国加入世界“体育强国”俱乐部的决心日本是很想在竞技体育中施展才能的。在1930年日本就开始了申办奥运会,这是和法西斯德国遥相呼应的。作为对军国主义的惩罚,日本在长...  相似文献   

3.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体育的专题论著,其精辟论述和科学观点,对我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纪念《体育之研究》发表80周年之际,重温这篇珍贵的文献,对于继承和弘扬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促进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体育之研究》从“三育”的辩证关系上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针对我国教育界重文轻武的时弊,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从体育与智育、德育的相互关系上,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根据“一…  相似文献   

4.
《体育科技资料》1979年第1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二)发表了刁文元等同志的“对进攻与防守理论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刁文),就控制与反控制、形式与实质、进攻与防守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其后,在《中国体育科技》1981年第7期(乒乓球运动专辑一)又发表了张育青等同志的“也谈对进攻与防守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刁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刁文”有许多具体论点是不够缜密、恰当的,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体育教学》2003年第5期中的《小学体育教学中“1、2、3”口令的灵活运用》一文受益匪浅。但笔者对运用“1、2、3”口令有些不同的看法,借此文与李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6.
《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以下简称《体育》)一文,是2003年第四期《体育文化导刊》的卷首之作,文章还配以“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一”的副标题。 本人在读了《体育》一文后,想就体育的定义,加以讨教。 一、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属加种差” 《体育》一文说:“对某一事物的定义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准确反映所定义事物的本质属性,二是要与其他相近似的事物区别开来,三是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体育教学》2004年第5期中的《浅谈教练立定跳远的有效策略及实施技巧》一文,颇有感慨,但笔者对文中的有些观点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以此文与张秀兰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情况 关于唐玄宗的《禁断女乐敕》说及“角抵”一事。《唐代妇女的体育活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3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活动》)以其中“广场角抵,长袖从风,聚而观之,浸以为俗”等句为据,说“可见,当时民间妇女中盛行广场卖艺的角抵活动。”《几条唐代角抵史料的考辨》一文(见《体育文史》1986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考辨》)则认为,《活动》一文的观点“不免有种望文生义之嫌”,而说,  相似文献   

9.
拜读贵刊2002年第5期所刊《体育教学双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以下简称《双》文)一文后,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该文无疑为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是对《双》文中所指“双主体”不敢苟同,在此抛砖引玉,试与两位老师商榷。一、《双》文中关于主、客体的描述概念模糊《双》文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动者”,即主体,同时,又都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即客体。对于前者,即主体的描述无可厚非,而对于后者,即客体的描述则让人难以理解。显然,把“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师生(现实的人)”作…  相似文献   

10.
再谈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拙文《体育教学与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1987年第1期上刊发后,感到言犹未尽。根据教改实践的体会与思索,再就“快乐体育”及其有关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一、“快乐体育”辩析早在1983年我们就有了“快乐体育,的断想。1985年在总结重庆市点上体育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正式提出了“快乐体育”的主张,并把它作为小学体育教改实验的主题加以倡导。后来见到了关于日本“快乐体育”的报道,我们借鉴了其中的个别观点,并于1986年写成《让体育课成为主动体育、快乐体育》一文,同年在厦门市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  相似文献   

11.
王大禄 《钓鱼》2004,(20):21-21
秦犁先生《别拿悬钩当悬坠》一文,是针对张铨先生《浅议“台钓“、“悬坠钩”和“竞技钓”》一文的不同意见。我对秦文中的有的说法,有些不同意见,写在下面,不知对不对,请秦先生指正。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今年第3期卷首发表了丛文同志的《“成功体育”的呼唤》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读者来信、来电问:“成功体育”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决定开设一个[为“成功体育”奠基]的小栏目,一万面邀请一些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专家、学者,就有关“成功体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也热忱欢迎广大读者来稿,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索学校体育到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体育教学中“不成功”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一文,从反面揭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性,我们以此作为这一专题研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七期《体育博览》中笔者撰文“精英与大众”,谈了两种不同的体育:一种是尖子从事的,致力于夺金牌,破纪录,供大众观赏的体育;另一种是大众从事的健身的体育。写后觉言未尽意,且再道来。精英和大众的体育各有其社会功能,相互不可替代。前者对大众而言只是观赏,即“看;”后者才有他们参与的份儿,才能“干”。“看”精采体育表演的乐趣,球迷自然心领神会,不待我们赘述。但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多数人只有“看”的机会,没有“干”的场合,请问体育成了什么?体育的精髓之一毕竟是  相似文献   

14.
李师融 《武当》2000,(9):40-41
《武当》2000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辨析》(以下简称《实腿》)一文,细读该文,对若干问题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国际裁判田国庭同志在本刊1988年第1期上所发表《如何处理“时间差”一例之我见》一文,指出:“作为一名裁判员,如何圆满地处理好比赛最后的一刹那时间,是衡量一个裁判员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将‘时间差’的问题作为一项科研项目,进行专题讨论,做到有所突破,以更进一步适应国际大赛的需要。”为此,笔者谈点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前拜读了《体育教学》2006年第4期中的《信任背摔—引入体育教学的校本项目可行性探索》一文,笔者对文中的一些观点持不同意见,想以此文与张、卜两位教师及广大读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日大众体育“时间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大众体育“时间差”北京体育大学卢元镇文化势差,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动力,也是文化比较的起因和结果。文化势差不一定显示不同文化的优劣,但可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文化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性和时代性所占比重的差异,以及民族性和世界性分割比例的大小。当以一种...  相似文献   

18.
在与国内同行探讨近代体育在中国兴起的议论中,常常提及清末的一篇体育珍文──《国民体育学》。遗憾的是均未见到完整的原文。真巧,我们在参与撰写《中华大典·体育典》广搜体育史料时,在 1902年的《杭州白话报》第 24期至 31期上,见到了该著全文。   体育史界的学者曾说,《国民体育学》一文是研究清末体育的必读文献之一,它的历史价值是显著的。该文是我国近代体育发端时期,唤起民众,传播和实施西方近代体育,强国强种,健全国民素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珍贵启蒙之作,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一朵报春花。 内容简介   《国…  相似文献   

19.
拜读了真名老师在1999年第2期《体育教学》上发表的《从体育课教“紧急救护”想起、谈起》一文,感触颇深。真名老师从体育课教“紧急救护”——“三防”教学内容,一语道破了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紧迫性。下面我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体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参考消息》的体育视角进行了分析,并就《参考消息》对大众体育认知的导向进行了探讨。结论是:《参考消息》的体育视角包括“关注体育中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以及体育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关注体育人物的不屈精神”;“关注普通大众的体育活动”。《参考消息》对大众体育认知的导向:关注体育的文化性和社会性;挖掘体育的内在精神;理解体育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