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样的作文才有儿童味?1.儿童生活作文应当流露童真,不代成人说话。生活作文是针对传统的训练性作文而提出的。训练性作文以作文技能的达成为目标,生活作文以生活信息的传递、言语的交流和顺畅表达为目的。让"生活"取代"训练",能让小学生放胆作文。儿童生活作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运用语文的各种场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课堂语文是个"公器",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量机会是在课外。学校开设语文课,只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习语文,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为了能真正实现"乐于习作"这一理念,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丰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课程标准中文字表述指向的对象是学生,却无法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交流对象,尤其是在学校内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其交往与交流对象,除了同学,就是自己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身心健康成长,语文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去。那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7.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是基础性工具,而目的是服务于学生今天和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确立"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生活为切入口,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习作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作文过程生活化".通过对统编教材中高段习作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究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优化习作教学,以提高小学生语言建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郑晓娜 《现代语文》2013,(4):125-126
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灰色作文、虚假作文甚至病态作文竞相登场,症结何在?有人将矛头直指应试教育,认为都是考试惹的祸。依笔者之见,这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也是人文价值、生活底蕴流失的一种表现,更是社会庸俗化、功利化的一种集中反映。那么当我们的学生与生活失去联系时,当他们在生活中困惑迷失时,就让我们另辟蹊径,把文本资源渗透到学生写作中去,让二者"联  相似文献   

9.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新课程明确提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即是对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全新解释.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敞开胸襟,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拓展学生应用视野,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效率,多年来笔者以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数学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一种展示牛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更应成为一个和谐的牛命活力场--关爱生命、联系生活、启发创造,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嘴、手、脚,让他们成为"自由个体",让"快乐"充盈学生的作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望,以文字砌就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走出"怕作文、厌作文、抄作文"的怪圈,变"苦作"为"乐作",让作文成为"心灵之声"的交响曲,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褚丽霞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4,(11):119-120
正"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规律,揭示了生活对于作文的本源意义,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成功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意即在此。然而,生活作为作文的源泉,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源,并不是在你写作之时需要"生活"了,便能"开闸即来"、"伸瓢便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有心有意去关注、点点滴滴去积累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开掘"生活"之源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文的题材开掘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既有"工具"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工具性",是指作文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人文性",是指作文教学中体现的人伦情怀、人性之美、人生真谛等。可以说,悟性、灵性、情性、思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五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五个阶梯这五个方面的合理构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陈述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要通过看似无关的数学事物去寻找本质特征的一致性.影响陈述性数学知识学习的因素包括直观背景、感性具体与变式、正证与反例等.陈述性数学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习者建立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使之形成知识网络,并易于激活.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代表",注意知识组块与整体性,使学生形成通畅的数学知识网络,并善于引导学生更新认识观念,避免犯"合理性"错误.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18):43-45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真实需要,让生活通过写作。"这是生活作文的指导理念,"以阅读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通过阅读夯实作文的基础,丰富作文的素材,缩短"由仿到创"的过程,从生活中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激发兴趣,才能使作文不断增添亮点,学生才能时不时产生写作文章的快感,甚至是得意之感。  相似文献   

15.
<正>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771年的鸣凤书院,爱国诗人龚自珍曾在此任主讲席,并写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不朽诗篇。多年来,学校坚守"不拘一格"的办学理念,坚持"弘扬鸣凤文化,实施自能教育,成就才情教师,培育本色儿童"的办学路径,以"生活德育打底色,学科教学夯基础,特色课程扬个性"为"鸣凤"课程规划目标,朝着"显书院之精髓,扬自珍之思想,育凤凰之目标,塑梧桐之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为主,教师往往用应试作文标准去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文章,学生鲜明的个性遭到了抹杀。本文提倡"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抒我情",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远离了生活的学习活动是空洞的,离开了学习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而学习语文更离不开日常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活动。阅读、识字、口语交际、作文等学习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课前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再现生活,课后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学的生活化",其实就是把教学活动放在社会生活中间,通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转化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丰富的生活,不断发展的经济,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不断丰富的语言资源,是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门独特艺术。教师要引领学生投身于农村"蓝天下的社会大学校"中,去广泛阅读"生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兴趣高涨的过程中,自由获取信息,认读汉字,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的习作更精彩。  相似文献   

20.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换句话说,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等等,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