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PTV的产业链包括5个环节:广电、电信、设备厂商、业务内容以及用户。从广电运营商的角度来看,IPTV的产生无疑为广电提供了一条新的节目传播通道,因此广电对IPTV的发展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IPTV系统技术的发展与产业链各环节共赢合作分不开,且内部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IPTV系统技术可以并已在广电领域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IPTV发展需过三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哲明 《传媒》2005,(4):48-50
与数字电视主要是在一种政府力量驱动下前行不同,中国IPTV的发展更像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间革命,积极推动其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行业热点的正是那些未来可能在庞大的中国IPTV产业链上掌控某些重要环节的电信运营商、广电集团及其它相关联的市场主体.而吸引这些市场主体纷纷发力其中的则无疑是中国IPTV所展现出来的巨大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IPTV市场发展中,迄今为止大多数人均认为,广电系和电信系目前仍然处在一种博弈过程中——广电系除了控制内容,更想通过广电网络的改造而获得运营权,电信系则希望仅把广电系放在产业链内容提供商的一个相对弱势的环节,而自己在此庞大产业链中占得大头。  相似文献   

4.
IPTV近年来陆续被世界各国的运营商所采用和大量部署,在中国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集中了电信、广电、互联网三方面的优势的IPTV,被认为是目前三网融合的最现实的业务合作模式。本文主要探讨IPTV目前的发展现状及版权保护现状,关注IPTV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版权保护问题,从而为IPTV版权保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IPTV在中国已走过8年,较传统电视而言,交互性特征和第三方增值业务的聚合优势曾使其备受关注,如今走向却并不明朗.有学者认为IPTV就是数字媒体时代的电信小灵通,只是一个过渡产品而已.就连IPTV的领军企业百视通也承认自身并无绝对优势,那么IPTV究竟何去何从?文章通过回顾IPTV发展中所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以百视通为案例进行的SWOT分析来阐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IPTV是否是过渡产品的问题,得出在短时期内IPTV仍具有生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6,(6):14-15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跟大家沟通的题目是互联网资讯时代的新媒体模式探讨,也就是大家关注的IPTV。IPTV从两年前起步,到今天开始商业试用。IPTV对广电部门来讲属于新媒体,对电信运营商来讲是新业务,对产业和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产业和新的行业。互联网从1994年进人中国以来,在12年的时间里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娱乐、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将带来更为广泛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媒动态     
两大固话运营商已暗签文广国内十八城试点IPTV【6月20日北京晨报】两大固话电信商进军IPTV网络电视的步骤已进入微妙的时期。记者昨日独家获悉,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已私下分别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订协议,开始IPTV的试点工作,后者刚刚拿到国内第一张也是惟一一张IPTV网络电视牌照。上周,在北京一个会议上,上海文广集团总裁黎瑞刚向本报记者承认,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已分别就IPTV试点达成框架性协议,正在协商具体的试点城市,但他不愿透露详细信息。这是在中国广电、电信两行业分水而治的现状下,广电商和电信商在该业务上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媒科技》2010,(1):19-19
中国联通相关人士表示:“电信运营商在IPTV上已经准备了很久,而且在设备、人才和经验方面都较有优势,这下可以放开手脚了。” 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将是未来融合业务竞争的关键所在。率先发展的IPTV业务在试点城市的发展已说明,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的融合业务才能有利于刺激信息消费。  相似文献   

9.
罗毅  刘罡  彭涛 《今传媒》2010,(12):124-125
在"三网合一"的趋势下,语音、数据与媒体的应用都能由一家IPTV运营商提供,对消费者来说,其关注重点已转移到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性价比。本文通过归纳全球各国推广IPTV的经验,就IPTV产业在我国的政府监管、产业竞争、技术的差别和现行服务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对电信运营商与有线电视公司这两个不同的从业者在IPTV竞争上的优劣势对比,探讨两者在IPTV产业的发展策略,并拟定竞争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3,(1):77-77
继2012年8月份中国电信进行IPTV终端招标采购后,中国联通也进行了IPTV终端招标集采,两家运营商公开的IPTV终端招标数量总计为620万台。为配合光网计划的推进,电信、联通开始加紧部署IPTV业务,未来将与广电运营商进行正面交锋。  相似文献   

11.
产业发展,数字说话,一家之言,众家点评。2005年最大的收获是,IPTV牌照的下发,这对于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莫大的推进,IPTV终于开始登上舞台了。上海文广作为牌照的获得者,苦乐自知,急于进入IPTV的电信运营商对他是爱恨交加;在广电系统内部,更是褒贬不一。拥有牌照的文广日子不舒服。电信:文广是他唯一可合法运营IPTV的合作者,但文广自身所被赋予的广电任务,使其在和电信的合作中更多的居于主动者,这对于一直自我运营的电信来说,受制于人的感觉很不爽,但迫于压力也只能隐忍。文广对外具体从事IPTV业务的百视通公司,在很多方面采取了和UT…  相似文献   

12.
今年以来,IPTV 可谓是红红火火,大有超越国家明令要大力推广的数字电视之势,然而,IPTV 的管理者广电总局并未将关注视线从数字电视转移到 IPTV 身上,这两条路的反差促使本文其进行分析。本文对 IPTV 与数字电视的发展概况进行回顾,并强调 IPTV 要与数字电视的竞争、合作与发展,并进而分析指出电信和广电都要互相抛开成见,互渗互融是其本约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三网融合     
《视听界》2008,(2):5-6
三网融合吹响集结号;广电:机遇与压力并存;电信:电信增值业务遭到冲击;三网融合下谁占主导;IPTV、数字电视:推广速度可能会加快;  相似文献   

14.
新闻动态     
上海IPTV商用选定H.264标准9月全面推广【6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正加快IPTV的推进速度“。IPTV在9月将在全上海推出,届时上海电信将改造好上海的ADSL宽带网络,将带宽拓展到3M,以满足IPTV的传输需求。”昨日,SMG旗下负责IPTV业务的百视通公司副总裁王左公对记者表示。记者还了解到,在标准的选定上,上海IPTV项目将采取的音视频编解码标准是H.264,这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商用的H.264网络。事实上,此前国内正式商用的网络是网通与SMG在哈尔滨的IPTV项目,采取MPEG4标准。上海电信与西门子、UT斯达康在…  相似文献   

15.
三网融合之变三网融合试点之前,电视业务为有线网络垄断,固话和宽带接入业务为电信部门垄断。然而自2009年起,电信部门采用廉价或与其它业务捆绑方式实现IPTV收视,逐步介入家庭电视业务,家庭电视业务进入适度竞争格局。近年来电信大规模部署光纤入户,移动和联通也毫不示弱,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IPTV一开始是电信的附加业务,而后广电逐渐以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介入,并借助行政手段获取一定的控制权。在三网融合正式实施之后,按照政策,在试点地区,广电部门负责建设IPTV集成播控平台,而电信部门负责传输和分发服务,二者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陈斯华 《现代传播》2006,(2):121-122
IPTV的价值就在于融合、互动、共赢,它是跨媒体的博弈之战,其产业价值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IPTV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环都不可能形成垄断控制。IPTV是现行媒介组织结构中电视产业、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三方优势的集成,这种集成的优势就是IPTV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下注IPTV     
IPTV是今年的备受关注的热点,前不久记者来访了中视IPTV业务中心总监郭崴,他透露出中视的“野心”:中视2005年基于网络接收的IPTV用户将达到1500万户,基于电视接收的IPTV用户将达到20-30个城市,基本覆盖全国1/3省级城市,而明年将覆盖中国所有的省份。  相似文献   

19.
IPTV结合了电视和网络两种单一媒体的传播特性,也传承了两者的公共性和商业属性,并赋予其多媒体应用的崭新意义。我们不仅应该看到IPTV在公共空间的独特优势和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也应该充分重视IPTV在发挥公共作用时的局限,以及产业链在商业追逐中的矛盾和身份危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IPTV产业并促进其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金涛 《声屏世界》2011,(5):68-69
"三网融合"势在必行 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围绕"三网融合"所展开的一系列竞争已经开始。电信行业正以IPTV为"利器",开始抢夺有线电视市场。领取国内第一张IPTV许可牌照的上海文广与中国电信合作开展IPTV业务的试点城市从17个扩大至23个;与中国网通合作开展IPTV业务的试点城市也大幅扩展到20个。仅在哈尔滨一个城市,截至2011年1月份,IPTV用户就发展到10万多用户。在上海,IPTV在2010年9月1日推出后,截至2011年4月份就已经超过15万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