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论学位的认识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实当中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或认识的维度不同 ,对事物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各异。对学位的认识也是如此。本文通过目前人们对学位“是什么”的三种看法的陈述 ,提出了认识学位必须从“学术”、“教育”、“管理”三者相结合的维度把握的观点 ,并从学位的产生、发展历史、学位与其相关因素的因果联系以及学位工作的实践形态等几个方面予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不同哲学观,论述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体现的不同教育质量观,在此框架下对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教育质量价值系统模型(GEQVS)各要素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在对两种不同学位类型的质量分类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理论体系的构建,概念是基础。我国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处于初始阶段,厘清概念,是建立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工作。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学位教育的错误使用既对学位制度、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影响,也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工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报告,由主报告和六个专题报告组成。主报告对1978年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特色与经验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六个专题报告分别就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教育规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  相似文献   

5.
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动向●顾明远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的建立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位源于中世纪的大学,早于研究生教育。当时大学毕业就可以获得一个学位,硕士或博士。它表明一种职业资格,而且硕士和博士没有本质的区别。到15世纪末,硕士和博士在等级上才出现...  相似文献   

6.
开展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管理科学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七五”期间,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了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获得更多更好的成果,把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在促进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决定对中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19项“七五”学位和研究生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予以表彰、颁发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7.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唐敖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我想从三个方面看。第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第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重要标志;第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质量。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已初具规模的今天,面对21世纪的到来,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更加受到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但毫无疑问,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在指标体系中举足轻重。因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培养质量的优劣。为此,目前研究生入学后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两个环节进行控制,即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所谓目标管理,是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审。所谓过程管理,是指通江“中期筛选”程序,将专业素…  相似文献   

9.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正式成立。2001年10月23-25日,“工作网”在京召开庆祝我国学位条例颁布20周年暨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第一次会议,国务院学位办、北京市教委的有关同志出席会议并对“工作网”的成立表示祝贺。42家 科研院所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网章程》。《章程》指出:为适应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间的相互联系,由部分科研院所协商井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决定成立科研院所…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就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工作作一回顾总结,并讲一讲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研究工作的设想。共讲三个问题。一、“七五”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工作回顾 (一)“七五”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的形成和执行情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一直十分重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门召开了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科学化管理。就目前而言,实现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走“研究型”管理道路。本文针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事务型”管理的缺陷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研究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介绍阐述了成都理工学院在这一管理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2.
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展开过长时间的讨论,认识正在深化。但是,至今为止,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仍各据一理,各执一端,认识远未能统一。笔者认为,在这场争论中,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对“本质”(或“本质属性”)的概念不明确。例如,不少同志把两个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直接当成事物的本质属性。其实,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必然的规律性联系;本质属性则是指事物的内涵,是指某类事物必然具有并与其它各类对象相区别的特有属性。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的  相似文献   

13.
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的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步骤或环节设置基本一致,都包括对招生制度、培养目标、修业年限、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学位论文等的规定。但哈佛大学的硕士生教育中没有关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的要求,而且具体到其他各个环节中,两国也各有侧重和特色。究其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定位不同。也正因如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比较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孰优孰劣。但参考并借鉴美国一些成熟的制度经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对其实施的管理也应是高层次的。世间凡属高层次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灵活性。依靠自身的机制,适应复杂的环境,随时做出灵活的反应,方能使高层次事物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向更高的层次进化。面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改革形势,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还不能说是灵活,也还不能算高  相似文献   

15.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若干问题□晏开利孙崇文综观世界学位发展史,作为培养高级学科人才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个阶段,即从起初以培养博学雅识的教学人才为目的,到注重培养与科学新发现、新思想相联系的科研人才,再到现在注重培养直接...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学把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称为系统,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称为要素;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称为结构;系统在一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称为功能。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结构与功能。(一)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存在形式及结构功能特点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是整个教育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抓好研究生教  相似文献   

17.
全国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计算机管理研究协作组第三次年会提出了“八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规划的总目标是在3—5年时间内建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具有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功能的学位和研究生工作分级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研协组的这一规划指定了今后几年内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任务与方向。建立学位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是学位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学位和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开发应用水平不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类型设置规格要求的基本理论研究及若干设想叶绍梁一、研究的视角和方法1视角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类型设置、规格要求的研究是一个内涵极丰富的论题(本文所提及的“学位”,主要是指攻读研究生的学位,即硕士和博士学位及其不同的类型和规格)...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 ,迫切需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导下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今后一个时期 ,研究工作一方面要以应用研究为主 ,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 ,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打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认为研究生教育、学位具有知识生产的重要属性。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知识储备的两个阶段,同时要根据知识创造与创新的区别体现层次性、目的性和针对性。研究生教育知识产品的准物化(人化)的特性是理解学位的知识生产属性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位的知识生产属性存在的依据,学位具有提升、标志和保护研究生教育中准物化(人化)产品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