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慧君 《编辑之友》2021,(4):106-112
上海内山书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存在.从以日文为主的外文书籍进口到中文进步书籍的代售,中国知识分子从接受国外思想文化到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出版,内山书店完成了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中日左翼出版物的流通,对中国的左翼事业起到了支持作用.内山书店不仅出版各类期刊图书,还为推进中日文学译介、文学家交流和中日共同策划出版提供了资源与媒介.在中日关系波诡云谲的民国时期,架起了中日出版界的桥梁,为两国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冀振武 《出版史料》2005,(1):120-125
一、清代以前故实中日两国书籍的交流不仅历史悠久,其规模和领域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史上都是罕见的。据传秦代徐福东渡日本,带去的书籍中就有《百工技艺》一书。随着海上交通的逐渐发展,汉魏两朝和倭国(日本)的交往增多。公元57年(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派使节来中国,汉光武帝赠以印绶,3世纪末,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详细记载了2世纪末至3世纪初的日本政治、经济和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以来日本留存的中国古籍回传中国的历史中,清驻日公使馆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学界较为著名的有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杨守敬等人.本文利用中日两国的文献、档案资料,考察了另一位驻日公使馆随员姚文栋在日期间积极搜求研究中日两国古代文献的事迹,对他向国内介绍日本收藏的中国古籍、推动并实际负责《经籍访古志》的出版以及收集并带回大量古籍的史实进行了考索,有助于学界深入了解和认识近代中日书籍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王卉莲 《出版科学》2012,20(2):94-97
近年来,中韩两国出版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两国出版业之间的合作已由版权贸易向深度资本合作迈进,并取得初步成果。政界、出版学术界人员互访为两国出版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书展和出版资助推广项目成为两国出版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上述中韩出版交流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后,提出在国际出版全球化、数字化这一大背景下中韩出版交流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5.
赵彦华  樊伟 《出版参考》2015,(Z1):24-25
中法文化的互相吸引、传播,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强度。本文对2013-2014年中法两国的版权贸易情况进行了统计。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过程中,中法共举办了800多场活动,中法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其中与图书出版、版权贸易相关的活动也是两国友好交流的重头戏,颇为引人瞩目,最主要的有董强先生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和中法交流最有影响力书籍评选。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批书籍通过官方途径流入高丽,由于两国间发达的商贸往来,民间交往在两国的典籍交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两国间典籍交流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交往途径方面,民间渠道与官方交流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工;在书籍种类方面,流向高丽的书籍有着显著的特点.同时,高丽也有一批书籍流向宋地,弥补了宋某些书籍散佚不全的缺憾.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出版史与苏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出版事业基本上是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因此,考察中俄两国的出版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无疑应当包括苏联时期.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等外国人和中国知识界人士,成为翻译出版西方法学书籍的主要力量.这一时期,汉译法学出版领域整体呈现书籍数量多且主题丰富、出版时间与地域分布不均衡、出版机构类型众多、出版活动与时局走向紧密相连、出版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汉译法学书籍大量出版,助推了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书籍史研究兴起于法国,乃年鉴学派借助经济学与社会史的研究方法,研究书籍的出版、发行、版本、作者、阅读与书写等等方面,全方位地研究书籍的社会功能与文化角色,成为当今西方一个新兴学科,值得我们借鉴与重视。  相似文献   

10.
明代女教书籍出版数量居历朝之冠,出版主体的身份明显趋于多样化,女性编撰者有皇后、太后、贵妃与民妇,男性编撰者有文官、藩王与士大夫,官、私、坊皆有刊刻。本文借鉴身份认同理论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明代出版女教书籍陡然增多的深层社会原因,探寻明代女教书籍出版对于当时社会秩序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同文,因此自古以来两国文人相遇,在思想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不存在多大障碍.因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在日本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公私资料中,保留有许多日本文人与中国文人笔谈的记录.这些笔谈记录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关系史等的珍贵资料.本文介绍的冈千仞1884年访华时与上海文人的笔谈记录即属此类.[1]  相似文献   

12.
自1991年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日本编辑出版学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际学术交流。8年来,数度聚首,中日双方的出版工作者和出版教育工作者就中日出版业的源流与状况、出版职业教育的提高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每届研讨会均有一个贴近现实、注重发展的论题,如“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与出版教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出版教育、出版人的职能资格与出版教育及中日出版交流史的研究”等等。参加交流的人员不仅有两校的教师,还有两国出版界的一些知名人士。交流的成果既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赠书通信录     
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之一种于1996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13日,《新闻出版报》在一版以“《宋木文出版文集》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收入本文集的文稿,除了1973年一篇、1978年两篇外,时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中国出版通史》的学术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有责任将这一研究成果推向世界。9月3日,《中国出版通史》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文化成果,重要的中外版权交流项目,于第1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中国书籍出版社隆重推介。据推介方介绍,《中国出版通史》(九卷)历时8年完成,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中国出版通史著作,其编撰队伍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9月1~3日,作为2005BIBF主宾国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由法国国家出版局主办的以"对比中、法图书出版与发行"、"著作权,版权与版权贸易"、"人文社会科学出版:中、法图书版权贸易与出版"、"生活的艺术图书:版权贸易与中、法两国‘生活的艺术'出版"为主题的四个论坛在北京召开.中法两国出版业界的高层代表就两国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法国出版商协会主席塞尔日·爱热尔的发言,对国内了解法国目前的图书出版与发行市场有所帮助.2004年,法国的出版社出版了6.5万种图书,其中3.3万种是新书.版权转让收入达1.05亿欧元,销售图书4.36亿册.  相似文献   

16.
在口述历史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书籍出版的新模式——口述出版.笔者认为市场的需要、出版行业职业化的团队及口述史学科的快速发展使口述出版模式的产生具有可能性,并分析了口述出版模式的运营流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口述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也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11年10月5日,韩国首尔举办了第25届读书日纪念仪式,同时表彰了在出版产业发展和出版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作为"中韩两国出版文化界交流与合作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沈菊芳被授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荣誉。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与哥伦比亚建交25周年。应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和哥伦比亚书商协会的邀请,中国出版代表团于2005年4月17日-23日参加了第18届波哥大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出版代表团除了做好主宾国的参展之外,还与哥伦比亚政府有关部门及出版界人士,就加强中哥两国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台港澳之窗     
台湾对中国古籍 的研究和出版 十年前我们在海外参观华文书展时,常常看见台湾出版界展出的书籍中,一类是翻译西洋的书籍,一类是翻印中国古籍,展出书籍这两类居多。后来两岸出版交流展开,才听台湾友人说,这两类正是台湾的优势。 五六十年代台湾出版校订与评注古籍的著作不多,大多为翻印古籍,或以专题辑录古籍原文出版。一些出版社如艺文印书馆在50年代影印《十三经注疏》、前四史及部分诗词,60年代还印行了《百部丛书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11月26日,三联书店在京举办《中国简帛书籍史》出版座谈会。该书是国内第一部从出版人的视角来结撰的独立的中国书籍史。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子今等专家学者,原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出版协会原会长于友先,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等领导同志以及出版传媒界知名人士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