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隋唐志传》是中国小说史上较早产生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的基本创作模式是“按鉴演义”,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历史小说创作观念。但由于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隋唐志传》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小说中加入了较多民间色彩较浓的材料,同时也抄袭、移植了一些《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从而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文学色彩也有所增强。这种探索虽然还比较粗糙,但体现出了作者对历史小说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因而有一定的小说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之窗     
《现代语文》2006,(5):45-45
《三国演义》的作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出生于元末,死于明初,大约在公元一三三0年到一四00年间。除了《三国演义》外,他还创作有四部通俗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部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也有研究提出,罗贯中曾协助施耐庵完成长篇小说《水浒传》。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名本,钱唐人,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做的小说很多,可惜现在只剩了四种。而此四种又多经后人乱改,已非本来面目了。——因为中国人向来以小说为无足轻重,不似经书,所以多喜欢随便改动它——至于贯中生平之事迹,我们现在也无从而知,有的说他因为作了水浒,他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那可也是一种瑶言。贯中的四种小说,就是:一、《三国演义》;二、《水浒传》;三、《隋唐志传》;四、《北宋三遂平妖传》。《北宋三遂平妖传》,是记贝州王则借妖术作乱的事情,平他的有三个人,其名字皆有一“遂”字,所以称“三遂平妖”。《隋唐志传》是叙自隋禅位,以至唐明皇的事情。——这两种书的构造和文章都不甚好,在社会上也不盛行;最盛行,而且最有势力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相似文献   

5.
陈鹏录 《贺州学院学报》2008,24(4):58-60,64
《封神演义》在创作过程中对《三国演义》有所模仿、借鉴,这主要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套用、细节描写的移植、某些语言的化用、人物形象的模仿。但《封神演义》的模仿、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和呆板的移植,作者在模仿的同时有很多创新之处,主要有:能按照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来筛选、组织材料;能塑造真实而独具个性的人物;继承并发展了《三国演义》中某些进步观念。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是中国军事智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要体现,它的战争描写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深厚的结缘关系。探讨《三国演义》对《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对理解《三国演义》的丰富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阐明有关《前汉书平话续集》、《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的研究史开始,继而指出其中所存在而没有被留意的版本学之问题,最后提出我对《全汉志传》、《两汉开国中兴传志》两种书出版情况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情节,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0.
《横槊赋诗》)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独具匠心的结构,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力求变化的行文,简洁优美的语言,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真可谓文质兼美。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成书时间:1522年(现存最早刻本) 特色之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之作。作家其人其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与当时戏剧家贾仲明为忘年交。传说曾师事施耐庵,做过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幕僚。他在民间传说和讲史基础上,加工成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除小说创作外,罗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篇幅较长,学生要完整阅读整部小说需要一定的兴趣和耐心,很多学生看了几回就不想往下看了。大多数学生看完一遍还记不住故事情节,甚至多遍也未必能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记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阅读呢?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3.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4.
成书于明代的《三国演义》在侗汉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以歌谣的形式在侗族北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因语境、媒介、主体的不同,侗语生活世界中的《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具有表达友情和显示才学的象征意义。《三国演义》题材侗歌深层次体现出了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先看有关《西游记》的几道试题:试题一: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试题二:从下面古典名著中写出一个你熟悉的故事。例《红楼梦》:葫芦僧断案《水浒传》:_______________《西游记》:_______________《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试题三:写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1)《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组织领导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考查名著阅读的题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样做似乎既能把名著作为考查点,检验课外…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基于误读正史的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史《三国志》(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为历史框架的名小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本),创造性地利用了正史所提供的一部分史料,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人百读不厌。正因为《三国演义》是一部实实虚虚、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所以清代学章学诚说它是“七实三虚”,现代学又有“六真四虚”、“半实半虚”等说法,总之,《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分史实、几分虚构,历来是小说研究关心的课题之一。本所关注的,不是《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问题,而是小说作因误读正史而虚构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早期的代表作,目前学界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拟以《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为依托,从中分析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及不足。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