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春秋》和《史记》看新闻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和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甚多,有密切的关系.新闻与其他学科尤其与史学、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表现是在语言、典型、形象思维三个方面有着相通之处.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史宝库,为新闻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其中,<春秋>和<史记>两部典籍就堪称新闻写作的范本.因此,探讨<春秋>和<史记>的创作价值,对于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重庆晚报>与<南方都市报>的国际新闻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重庆晚报>国际新闻版问题所在,对其如何改进国际报道提出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7年第一季度<人民日报>刊载的新闻漫画予以详细的内容分析,总结当前<人民日报>新闻漫画在反映现实、态度倾向、刊载形式方面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说新闻,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播音方式.说新闻的方式能够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快捷、准确的报道,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香港凤凰卫视推出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首开中国说新闻之风.随后,各种"说新闻"的栏目国内各大电视台相继出现,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中央2台的<第一时间>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每日新闻》是齐鲁台目前惟一的一档新闻栏目,也是齐鲁台的一面旗帜。5年半来,《每日新闻》通过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观众中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按新闻规律办《每日新闻》。按新闻规律办新闻,说起来不新鲜。但人们注意看电视新闻就会发现,不按新闻规律办新闻的情况还是很多的。在新闻栏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女性报纸中对女性新闻的报道现状特征.<中国妇女报>由于其在中国女性报纸中的地位和影响而成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运用传播学中的内容分析法,对该报2008年4月的a版新闻报道进行解读,分别从女性新闻在报纸中出现的情形、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新闻主体等方面展开,然后对这些方面加以归纳,概括出以<中国妇女报>为代表的女性新闻的一些现状特征,最后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韩剧《匹诺曹》以记者群体生活为背景,以YGN和MSC两家电视台的竞争为主线,呈现新闻媒体和记者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报道和影响。该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闻行业和新闻记者群体的生存状态,其中也留下值得深思的新闻观点,如新闻真实和新闻影响哪个更重要;观众应该看的新闻和观众想看的新闻何为先后;新闻记者如何平衡职业人和社会人身份等。  相似文献   

9.
作为旧中国民营报纸的翘楚,1926年以前的<大公报>在新闻业务方面业已展示出诸多独特气质,实为<大公报>奠定了业务传统,其中很多做法亦值得今天的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数据对比,对<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进行测评.文章除了介绍<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的基本结构及其类目数量等外,还统计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相应类目,并且分别从"类目数量"与"类目质量"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利用多种表格以及交替度、参照度、清晰度等重要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指出,<新闻表>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它为信息数字化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它的编写既有利于新闻信息的整合与管理,又有利于用户对新闻信息的检索.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蓝鸿文先生的<新闻采访学>,我感到这是新闻采访学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本新闻工作者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4.
如果笔者的记忆不错,新闻历史感是近两年才被郑重其事地提起的.范敬宜说"写新闻要求有历史感"(<新闻战线>2∞1年第1期第43页).北青报的总编也认为"现在有历史感的新闻太少".  相似文献   

15.
百度网新近推出"泛媒体概念",并推出自己拟定的<互联网新闻开放协议>.这一协议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尤其是平面媒体与互联网络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大家看法各不一样,甚至针锋相对.如何正确看待<互联网新闻开放协议>,需要结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理念和具体规定,对其做出具体和前瞻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专题报道早已有之,最早是以单篇分析、单篇解释等形式出现,且沿用至今.在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形式有了发挥作用的更广阔的天地.近两年来,报纸上专题报道专版越来越多.像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北京日报的<今日关注>,浙江日报的<今日点击>,湖北日报的<解读·背景>等.不言而喻,这是纸质媒体扬长避短的体现.置身网络时代,报纸很难再以"快"取胜,而以"深"取胜则被实践证明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纠纷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改革工作过程中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则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新闻法制的完善.由河北经贸大学田韶华副教授等撰写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为系统研究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学术性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是新闻侵权领域的一部有较高质量的新作.通览全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下班了,哎!奶奶,时间到了!真实的市民生活,地道的城市新闻".这句充满生活气息的宣传语如今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作为一档直接服务于上海市民的新闻节目,<新闻坊>具有非常浓郁的都市特色,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弄堂里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立台的宗旨,决定了城市台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对都市新闻作深层次思考。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即电视新闻的受众在减少,以杭州为例,单一电视新闻栏目的观众较之10年前,少了一半还多,这当然与频道增多同类节目的观众分流不无关系,也与当今资讯和娱乐途径的多样化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因电视新闻表达手段的单一而导致观众的收视疲劳,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的灾害新闻对于稳定社会情绪、支援灾区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南方周末>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试图从中总结出灾害新闻的采写技巧.对高质量灾害新闻的采写方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