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晨 《科技广场》2007,20(5):163-164
结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形式,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采集的主体评估信息是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中,用符号、信号等标记所能搜集到的反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客观情况。它一方面能客观反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变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可根据有关评估目标或目的收集到一些信息。信息可根据指标确定出定量(评估数据)和定性(文字评价)特征,按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王战军同志的研究,将评估信息分为三类:数据信息、文字信息和形态信息。数据信息是指能够反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历史、现状和变化情况的信息;文字信息是指能用文字定性描述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压力,我们应主动去 迎接它,更新观念,重构研究生教育体制,提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9)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高等层次,研究生作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其学位管理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而研究生学位管理在各所高校及单位都拥有自身不同的特点,虽然大部分功能类似,但仍然需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管理过程,使研究生学位管理这个复杂的多部门协调管理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对当前研究生学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针对研究生学位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突出成绩。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学位质量基本能够得到保证、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本文拟从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模式、规模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介绍并对其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数量与质量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详见表1表11980-2000年每5年在学研究生人数统计资料来源:吴镇柔等,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6.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这是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标志着中国工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制度建设、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上海理工大学是较早培养工程类型硕士和首批获准培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高校之一.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思考一些  相似文献   

7.
马凯  赵拥军  张伟 《科教文汇》2021,(12):18-19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也是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如何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导师以及高校需要认真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该文立足于不同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对中国民航大学学位论文抽检答辩模式进行了阐述,同时以2018年、2019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答辩情况为例,分析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对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以期能为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行学位制度40多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是,近年来出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学位点合格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学位点将被撤销学位授权。高校开始探索学位点合格评估预警机制。以同济大学为例,针对新增学位点,在参加专项合格评估前,开展校内预评估,对难以达到国家基本条件的学位点,适度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9.
郑美玲 《科教文汇》2014,(16):30-31
本文一方面从高等教育阶段衔接上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另一方面,从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方面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别,从而总结出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研究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改革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并提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想与设计原则,为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出了建设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烁 《情报科学》2022,40(7):161-168
【目的/意义】随着数据资源的广泛应用,智慧服务逐渐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角色,利 用数据资源开展研究生群体智慧服务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和服务水平。【方法/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数据资源 下高校研究生的服务模式。首先,从文献检索的角度论述了数据资源的现状,探究了数据资源的运行机制,提出了 一种基于数据资源的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智慧服务方案:建立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和数字化平台,利用数据资源技 术提升研究生学术和育人服务。【结果/结论】本文通过智慧服务方案建设,提出了目前研究生群体智慧服务方案的 不足和努力方向,提高服务水平刻不容缓。【创新/局限】本文通过提出基于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服务工作的智慧服 务方案,为更加关注学术研究而非教学课程的研究生工作提供了发展方向,但是鉴于图书馆本身的学术功能,还需 要在研究生素质方面持续加强。  相似文献   

12.
该文作者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心得,从营造科研氛围、优化教学模式、调整培养模式、注重思想教育、加强实践能力五个方面,指出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几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打造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潜心钻研,使团队氛围充满正能量;实施张弛有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重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做到个性化教育;邀请国外资深学者,传递权威学术影响力,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细化"双导师制"功能和职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为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提高,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一篇或者数篇学术论文逐渐成为能否毕业的硬性指标之一.高校学术期刊收到硕士研究生的稿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硕士研究生投稿在论文规范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规范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梳理和分析了硕士研究生论文投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提高硕士论文写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5.
高锦 《科教文汇》2014,(18):90-90,94
培养和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研究生带教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从临床上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重视学术交流,从而培养出医学领域的一流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建设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导师素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中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和断层,整体学历结构偏低,年轻导师与企业开展科技不够的现象,另外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和导师的选与培训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规律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将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立规范的导师烯选与评估制度,提高志师的学术和管理水平综合素质,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占丽萍 《科教文汇》2013,(25):170-1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社会对研究生需求量都不断在扩大。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上都实行的是层级式管理。在这种模式下,院系教务员成为招生工作最前沿的人,他们的工作包含了大量内容。长期从事这样具体而又繁杂的工作给负责招生的教务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没有认同感。院系级教务员利用现代科技力量合理安排工作,并从心理上做好自我调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是改变现状并消除困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枫 《科教文汇》2012,(5):25-26
研究生教育的双语教学可以采用英语授课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利用暑期课堂请外教做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学者做英语学术报告、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要求学生广读文献撰写英语综述以及利用组会鼓励学生采用英语汇报等实践模式,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