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木 《新闻三昧》2001,(10):4-6
那是在1993年2月,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大厦发生了爆炸,联邦调查局很快逮捕了犯罪嫌疑人尼达尔·阿亚德。警方在阿亚德的电脑里发现一封信,信中说:“很不幸,这次我们的计算不精确,不过我们可以保证,下一次行动将非常精确。除非我们的行动成功,否则世界贸易中心将始终是我们在美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9·11事件与网络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9·11事件谈起今年9月11日,美国发生的飞机撞楼爆炸恐怖袭击事件,无疑将改变21世纪初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必将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各国都将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考虑网络安全问题。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联邦调查局查获了一批9·11恐怖分子与其同伙的来往电子邮件。恐怖分子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电脑和私人电脑上网,他们具备十分娴熟的操作技巧。这些证据表明,恐怖分子很可能借助互联网来组织实施他们的疯狂罪行。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处理中心主任约翰·瑟拉比安去年年底在…  相似文献   

3.
9月11日,当恐怖分子劫持飞机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南搂后不久,CNN等主要电视网便开始了不间断的全程直播,接着全球的观众在同一时刻亲眼目睹了第二架客机撞向世贸中心北楼的悲惨画面。几小时后,《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的深度报道出笼,网络媒体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整合信息的优势,例如雅虎的网民能够看到路透社和台众社的最新消息和图片、《纽约时报》的最新文字报道以及ABC的电视新闻画面。对这次恐怖分子袭击事件的跟踪报道再一次让我们对跨媒体传播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笔者曾于1996年9月至1997年9月在英国威尔士大学学习一年,其间对英国新闻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然而,想通过英国媒体了解中国,情况往往令人失望,因为英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不仅数量少,而且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落后、腐败...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政府严管“9·11”事件等敏感事态的新闻报道两则关于美国政府在“9·11”事件中对新闻报道控制的消息让人深思。其一:白宫向媒体下“禁播令”华盛顿当地时间10月10日晚,美国白宫发言人当晚表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已经要求美国各电视台慎播本·拉登的电视讲话。因为拉登可能通过电视讲话这一形式传达他的命令与指示。白宫发言人说,政府的目的是不希望恐怖分子借助本·拉登的电视讲话接受到恐怖指令。因为“拉登的电视讲话就算不是向他的手下发布命令,也是在宣扬他的恐怖论调”。其二:白宫严管“美国之音”9月1…  相似文献   

6.
邓长海 《新闻前哨》2001,(12):10-13
2001年 9月 11日,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在事件发生几秒钟内,就有媒体报道此事。之后,世界各种媒体都从不同角度作了详尽报道和跟踪报道。“9.11”事件后,一时间,无论你浏览什么新闻媒体,都会有相关的最新消息、背景资料和深度报道,让你饱览无遗。 在有关“9.11”事件的报道方面,笔者曾作过粗略的统计:2001年9月门日至10月11日,《楚天都市报》共刊发各类报道445条,其中,有消息、简讯,有背景资料,也有连续报道等等,平均每天刊发15条。《武汉晚报》共刊发各类报道398条,平均每天13条。武…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遭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厦坍塌,五角大楼被损,世界震惊,举世哗然。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时,我们不能不感慨:世界真的是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了,远隔重洋,彼岸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竟如此真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一刻,全世界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不禁想到:新闻的定义是否应该改为: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毕竟,现场报道所带来的冲击力无以伦比。从新闻的角度讲,此次袭击事件无疑当列为突发性事件。它一般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把事件的结果(或…  相似文献   

8.
姜涛 《新闻记者》2001,(10):14-15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事件。面对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国内的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反应迅速 ,及时、有效、准确地对这次恐怖袭击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充分表明国内媒体的应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受众的信息需求,而且使全世界在第一时间也能听到中国的声音。一、反应快速 ,报道及时此次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9月11日20:45左右。一架从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美国航空公司客机遭到劫持 ,随后撞向世贸大厦的北部塔楼。事件发生后 ,…  相似文献   

9.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此次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对9·11事件的报道也立  相似文献   

10.
惊天动地的"9·11"恐怖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案,不仅使傲视世界的美国遭受了心惊胆颤的重击,而且使世界其他国家和政府也笼罩在恐怖活动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11.
难写的新闻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在美国劫持了4架客机,其中两架撞向纽约世贸大厦,一架撞向五角大楼。第4架客机向华盛顿飞去,目标是撞击白宫,但这一阴谋没有得逞,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附近的山丘坠毁。机上无一人生还。  相似文献   

12.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 ,至今已近四个月。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的谴责 ,这一震惊世界的惨案 ,将在美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 ,永远留下惨痛的记忆。分析美国新闻界在事件发生后初期阶段的活动情况 ,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新闻业在突发事件中的运行特点。民间舆论情况要想把握这个特点 ,就不能不首先看看这一时期美国的社会舆论情况 ,因为舆论作为多数人自发形成的整体知觉和集体意识 ,可以对新闻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压力。事件发生之初 ,美国民众刚刚从震惊中清醒过来 ,就爆发出一场爱国主义热潮。不仅国歌声…  相似文献   

13.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9月7日,辽宁省第一家由新闻记者组成的俱乐部──记者俱乐部,在沈阳邮政大厦正式成立。该俱乐部是由辽宁日报社记者摇篮杂志发起并创办的。记者俱乐部的成立使各媒体编辑记者之间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辽宁首家记者俱乐部成立  相似文献   

14.
咀嚼与反思     
公 元2001年9月11日 ,纽约世贸大厦和华盛顿五角大楼上空突然间升腾的烈焰和浓烟 ,犹如一颗强力信号弹 ,引发了一场空前激烈的世界新闻大战。美国和国际媒体如何快速反应 ?国内媒体如何迅疾报道 ?上海的受众如何接收信息 ?本期发表的一组特稿 ,真实地记录了新闻史上难以磨灭的这一页 ,从中也有一些让我们可以咀嚼和反思的东西。关于如何当总编辑 ,是新闻专业期刊上一个永恒话题。而由一位大学教授介绍一位总编辑的经验 ,还是颇为新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总编辑的“岗位成果”比他的论文更能显示其才智与实力。童兵教授的文章 ,耐人…  相似文献   

15.
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去年底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表年度报告说,今年全世界有100名新闻从业人员殉职,创下了近6年来的最高纪录。在去年殉职的总共1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有些是在战乱地区遭遇不测,另有一些在“野蛮暗杀”活动中倒下,其他死难者则是因为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之际在“不适当的时间”出现在了“不适当的地点”。美国殉职记者最多在国名排行榜上,美国高居首位:共有4名记者和8名其他媒体工作人员殉职,其中7人死于“9·11”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9月11日,摄影记者威廉·比加特在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  相似文献   

16.
赵慧君 《视听界》2002,(1):38-39
一2001年9月11日北京时间8:45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恐怖分子所劫持的两架喷气式客机袭击,9:40左右五角大楼又遭到一架军用直升机袭击。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CNN在事件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现场直播,凤凰卫视也迅速做出反应,CCTV-1在当晚10:00的世界报道栏目中也报道了该事件。在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最后两个月,在新商报的策动下,大连上演了一场倾城“连心”救助活动,成功救治了一个患罕见肿瘤的8岁女孩。其实帮助文章媒体经常在做,但通过一次救助行动塑造出一个城市精神品牌并形成一种文明坚守的确是彰显了一个媒体的责任追求。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新闻报道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和媒体的竞争力。写新闻,有时候平铺直叙,如实道来,不能说错。例如,美国纽约标志性建筑———世贸大厦被恐怖分子驾机撞倒,这类新闻事实本身就会引起全世界读者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8点45分 ,位于纽约曼哈顿下城世界贸易中心的摩天双子大塔楼中的南塔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机撞击 ,随着一声巨雷般的爆炸 ,大楼起火 ,浓烟弥漫 ,水泥和玻璃碎片像天女散花般倾泻而下。本是美国金融中心的曼哈顿下城顷刻间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数以万计的人满身粉屑 ,惊恐万状 ,尖叫哭喊着四散狂奔逃命。时效是新闻生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这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刻 ,在“第一时间”内同逃难人流逆向而上的除了消防队和警察以外 ,就是冒着危险奔向事发现场的新闻记者。美国媒体素来以反应迅速、行动敏捷…  相似文献   

20.
媒体竞相展示自己 12月14日上午,我们解放军报澳门回归庆典报道组一行6人,在孙晓青副总编辑的率领下,于11时抵达澳门。报道组将随身携带的器材存放在预定饭店后,未及休整,立刻前往澳门政权移交大典新闻中心办理采访手续,并展开工作。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如今的新闻媒体,特别善于展示自己的形象。 澳门政权移交大典新闻中心设在冼星海大马路珠光大厦。该大厦与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等主要活动场地相近。设在珠光大厦8楼的新闻中心大厅,是协助新闻报道工作的主要场所,面积达1300平方米。这里仅供报纸类媒体使用。新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