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偿新闻现象与新闻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新闻事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便是屡禁不止的“有偿新闻”———它极大地损害和腐蚀了新闻事业的声誉和队伍。同时 ,有偿新闻还造成市场主体为竞争而对新闻媒介的不正当利用 ,它使新闻媒介失去在市场经济中应持有的公正立场和监督作用 ,这对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十分有害的。产生有偿新闻的原因不仅仅是个道德或纪律问题 ,新闻事业对急剧变化的经济机制和社会现象不相适应 ,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新闻改革和新闻法制建设 ,禁止有偿新闻。制止有偿新闻要有长期打算…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提出通知,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全国新闻界都在采取措施,落实《通知》精神。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宗旨的,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好传统。新闻职业一向是受社会尊重、高尚而严肃的职业,原因是它能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新近发生的各种人和事,帮助人们了解天下大事,明真伪,辨正邪,得到信息和教益。新闻工作者是教育人的,因而应该是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然而,“有偿新闻”却大大败坏了新闻事业的声誉,玷污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4.
“有偿新闻”充斥版面的后果,不仅侵害了读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真实、客观、公正,本来是新闻的生命。试想,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电视台,如果成了付费单位或个人的传声筒、吹鼓手,还有什么真实、客观、公正可言?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人民的呼声又怎能得到充分反映?总之,“有偿新闻”如不迅即制止,党的新闻事业将遭到极大的损害。禁止“有偿新闻”,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新闻单位领导成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二为”方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观念,带头抵制“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5.
杜绝有偿新闻 提高媒体亲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春波 《新闻世界》2010,(9):123-124
有偿新闻是一些不正之风在新闻工作者中的反映,它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而且严重损害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声誉。本文通过说明有偿新闻的有害性以及新闻亲和力的作用,提醒广大新闻从业人员要杜绝有偿新闻,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和力的新闻。  相似文献   

6.
“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不论是对党的新闻事业,还是对新闻队伍,都产生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新闻由此会出现有悖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久而久之,将会极大地损害新闻事业的信誉。再者,“有偿新闻”的出现,对新闻队伍侵蚀更大。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引诱下,许多人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不少记者、编辑忙  相似文献   

7.
“有偿新闻”的危害大抵已经有目共睹.不然我们的“老记”们就不会把它当做职业道德的好坏来衡量、但眼下“有偿新闻”是否有所收敛,我看不能过于乐观.至少,“有奖新闻”之类的变相“有偿新闻”,在我们不少行业和不少部门还颇有市场,其同样影响舆论导向的客观公正.只不过,“有偿新闻”是新闻单位的“杰作”,“有奖新闻”是被报道单位的“创意”.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五大公害是指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这五大公害在新闻传播中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有偿新闻严重危害党的新闻事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闻界的腐败现象。作者认为,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新闻报道权寻租是产生有偿新闻的根源,禁止有偿新闻亟待建立健全规避这种新闻公权寻租风险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禁止“有偿新闻”的联合通知发出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首都新闻界座谈会上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以对党对人民和对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坚决刹住有偿新闻这股不正之风。这个讲话表达了中央对有偿新闻问题的重视和对新闻工作者的期望。这是当前新闻战线的重大改革行动,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衷心希望《通知》精神能切实得  相似文献   

12.
陈佑臻 《中国广播》2007,(11):17-18
最近,北京电视台“纸做的包子”假新闻事件出现以后,新闻队伍再次开始深刻反思队伍素质问题,广电媒体柏对发展较快的湖南,提出了治理新闻媒体“五大公害”的主张,达“五大公害”是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低俗报道、过多负面报道、不良广告。确实,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和产业飞速发展,新闻媒体实力不断壮大,新闻从业人员也一再增加,广电媒体节目质量整体得到提高,从业队伍整体上也显示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借新闻工作之便,以职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行为”。搞有偿新闻的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其影响很大,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腐蚀新闻队伍,败坏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损害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怎样才能禁止有偿新闻呢?笔者认为,必须抓住五个环节。要抓中心环节。为什么有偿新闻禁而不止?根本原因是缺乏教育。因此,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在于教育。学习教育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中心环节。抓住了学习教育,就是抓住了禁止有偿新闻的根本。相抿LJ你还组.改们计划田一万个日的时间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5.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稿费。这些报偿,取之当属无愧。然而“有偿新闻”的“偿”不在此列,是上述明偿之外的暗偿,是“黑市”性质。付偿的形式不一,有金钱,有物质,也有能从中猎取更多好处的人情关系。一句话,“有偿新闻”一下子把新闻变成了市场商品,把拿笔的秀才变成了商贩。说得再通俗些,“有偿新闻”,就是我写了一条新闻,为你作了宣传,替你说了好话,你得付给我报酬。其中是否讨价还价,局外人不可能知道,  相似文献   

16.
“有偿新闻”充斥版面的后果,不仅侵害了读者的利益,而且严重损害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真实、客观、公正,本来是新闻的生命。试想,一张报纸,一个电台、电视台,如果成了付费单位或个人的传声筒、吹鼓手,还有什么真实、客观、公正可言?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人民的呼声又怎能得到充分反映?总之,“有偿新闻”如不迅即制止,党的新闻事业将遭到极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通知,禁止“有偿新闻”,是当前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报社编委会一贯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十分珍惜人民日报的声誉,注意维护党报的形象,遵守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19.
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5月7日举行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座谈会上提出,我国新闻界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治理“有偿新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坚决刹住这股不正之风。 中央和首都25家主要新闻单位及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大家交流了三年来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遏止“有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通知,禁止“有偿新闻”,是当前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报社编委会一贯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十分珍惜人民日报的声誉,注意维护党报的形象,遵守职业道德,不搞“有偿新闻”之类损害报纸和本人声誉的事情。对此,大家是赞同的,许多同志身体力行,发扬党报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