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晓江 《寻根》2009,(4):91-95
2008年5月,我与徐春林博士受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张秀雄教授、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张淑美教授和台北护理学院林绮云教授之邀,开始了我第五次赴宝岛台湾的学术演讲之旅。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授福恩特斯博士是一位精力过人的人,很聪明,也很勤奋。他在自己的那个学术领域里是卓有成就的专家。他在大学里任教的同时,还在一家公司工作。所以,一见面他就对我说,昨天晚上一直工作到2点钟才休息,但是,我却看不出他有丝毫倦意。大致看来,他两眼很有精神,说话干脆利索,  相似文献   

3.
我于1992年至1995年在法国留学,用3年零3个月的时间获得了法国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而法国学生攻读这两个学位一般需要5年至6年时间。我的博士论还被评为样板论,被法国各图书馆保存。我用较短的时间得到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好成绩,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也离不开我的法国朋友德维尔一家对我的帮助。德维尔夫人是我所就读的那所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我是在大学图书馆里认识她的。我入学后经常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里我总能看见一位50岁左右的女士在图书馆内与学生们交谈,解答他们的问  相似文献   

4.
我的治学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李绍明教授是著名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史专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著。现征得李绍明先生同意,将其治学之路的讲演稿刊布,以飨读者。治学,在学术界历来是一个十分普遍而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在我青少年读书时期,老师就经常讲如何吸取别人的经验对于自己治学的重要意义。今天,我应我所同志之约,扼要地介绍一下自己在数十年民族研究的学术生涯中所积累的点滴体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或可供同志们参考。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民族学的大学生。1950年,我就读于四川华西大学社会学系,在社会学系的两个专业中,我…  相似文献   

5.
王飞 《世界文化》2005,(3):30-30
作为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新馆于1998年对外开放,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277位读。  相似文献   

6.
克伊希安教授是美国FDU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在我访问他以前,有很多朋友向我介绍说,克伊希安教授是这个领域的著名学者,在美国莎士比亚研究学界很有影响,而且平易近人,风趣幽默,人品很好。一位图书馆的研究人员还专门给我找到了克伊希安关于莎士比亚研究的著作,书名是《报复的类型》(THE SHAPES OF REVENGE)。  相似文献   

7.
难忘的索伊斯博士李桂媛编译美术教师曾说他不会画,出版社曾说他不会写,但是,他那趣味盎然的书却使千百万儿童爱上了字词。“去见一见索伊斯博士如何?”我的父亲问道,“我要送他去机场。”“你是说那个真正的索伊斯博士吗?”我问道,心在猛烈地跳着。我父亲是兰登书...  相似文献   

8.
谌震 《东方文化》2002,(6):66-69
9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批判拙作《从周作人说到汪精卫——与吴江教授商酌》(见《东方化》2001年第2期,指责我两点:“一是主张‘政治标准第一’应该告退;或日‘从政治标准第一解放出来’.着重评价周作人的学和学术贡献;二是列举了周作人当汉奸时期的不少‘功绩’,他当汉奸乃是‘曲线救国’,不能与别的汉奸等同。”  相似文献   

9.
叶舒宪 《寻根》2003,(1):65-67
2001年11月10日,是我离开牛津的日子。早晨照例在皇家饭店用过英式早餐,步行走过小桥来到位于瓦尔顿街(Walton st)的牛津大学中国学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ineseStudies)。所长汉学家杜德桥(GlenDudbridge)教授昨天从意大利归来,特意在周六上午安排这场会见。他递上的名片上有缩写字母FBA,是指英国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BritishAcademy)。乍一看还以为是FBI,即名闻天下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Bureau of Investigation)。这一误读不要紧,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位绅士风度的老学者,身兼欧洲汉学会会长的资深教授,怎会加入…  相似文献   

10.
基石 《世界文化》2000,(1):23-24
表扬太多对孩子并非有利,心理学家詹姆·温德尔说:“一个依赖于夸奖的孩子,只追求让父母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久而久之,哪怕是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活.孩子都期望得到家长们毫不吝惜的称赞,如果没有表扬作动力,孩子就无法完成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6月26-27日,上海市文广局在浦东世纪公园召开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经验交流会。市文广局局长朱咏雷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文广局党委副书记刘建作主旨报告。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200名代表出席。研讨会还特邀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蒋永福及杭州、苏州、嘉兴、肇庆、天水、江阴等兄弟城市的图书馆馆长出席并交流发言。会后,与会代表共同发出了《加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浦东倡议”。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访了88岁高龄的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还没落座,教授就对我说:“你的刊物很好,任重道远,你要为中外文化交流多做贡献啊。”随后,教授和我谈起了他同外国学术界的交往,教授说他从未走出过国门,但他结识了不少来自各国的汉学家。教授说,这些汉学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研究中国的问题都很细,也很认真,但是,汉学家太少了,“还太少,还太少啊。”他很感慨地重复说,比较起来,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如我们中国人对他们外国的了解,这时,教授笑着对我说:“所以,我说你要多做贡献啊。”道别前,教授热心地…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的盲人文学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说:任何人都应当把加于自己的宿命,乃至双目失明,当作赐给自己的工具来利用。1955年,我光荣地被遴选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对于我来说,图书馆简直象座乐园。我能在以各种语言撰写的90万册之多的浩瀚书海中工作,真可以心满意足了。  相似文献   

14.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14,(2):192-193
欢迎各位学者、各位领导和媒体朋友,参加这一次学术讨论会,我希望大家对这套书不仅仅说一些好话,应该给一些批评。至少我现在自己觉得,还比较散,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转型的范例。没有成为,所以需要再努力,也希望大家可以批评。  相似文献   

15.
我相信城市和人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穿着打扮是一方面,文化气息是最根本的魅力。柏林,是欧洲的文化、艺术名城,它的儒雅与渊博,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游历天下大有学问,有的人只满足于“到过”、“见过”,却未见得真正“了解”、“懂得”。认识一座城市好像结识一个人,你必须探询他的内在才谈得到发现。说柏林姓“博”,一是博士多,二是博物馆多。老博士如曾在洪堡大学就读的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无人不晓。现代饱学之士更是随处可见,不定哪个开出租车的司机就是博士后。据说,柏林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世界最高。再说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郑晓江 《寻根》2005,(4):99-111
1998年,也是金秋十月,我应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生死学研究所之邀,赴台参加“哲学、宗教与生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讲学一周。分别一年,原生死学研究所所长钮则诚教授已升任教务长,接其位的是尉迟淦教授,他拿着我在台湾出版的《生死智慧》一书,  相似文献   

17.
“教授”起源龚延明“教授”称谓,始于何时?王炳清等《简明中国教育史》(页94):“汉代太学教授通称博士。”毛礼锐主编《中国教育史简编》(页29):“太学的教授称博士。”依此,能说明汉代已有教授官了吗?当然不能。所以,同样一个意思,在熊明安《中国高等教...  相似文献   

18.
王紫江教授说:"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奉献给鸟类的保护事业……"——题记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李兆忠不无兴奋地拿来他新近发表在《东方化》(2001,5)上的《艺术与科学:一枚硬币的两面?》一,还附带李政道博士主编的《科学与艺术》(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一书。他说章是他向李政道博士“请教”,的,希望我发表一点意见。我说,先拿来看一看,想一想,再说。读过之后,觉得尚有些话可说,便打开电脑敲下所感,所思。  相似文献   

20.
力量的平衡     
我在八、九岁时,写了自己的第一首诗。那时我父亲是好莱坞电影界的巨头,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负责人。我的母亲参加了许多次知识界组织的活动,帮助将“文化”带入声名显赫的好莱坞。我母亲看了我那首小诗后,禁不住哭了。她说:“巴迪,这首美妙的诗不会真是你写的吧?”我不好意思地、结结巴巴地说是我写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母亲对我大加夸奖,“噢,这首诗简直是天才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