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孝的形成发展来进行分析,原始人尊老养老的观念对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周代孝观念的基本形成,经过先秦诸子的丰富与发展,汉代“以孝治天下”使孝具有了政治意义。唐代以后对孝的异化,使孝演变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孝的精华部分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初表现为对祖先的祭祀,私有制产生后开始转变为孝敬父母。春秋以后,经孔曾孟荀等儒学大师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诸子百家对孝的论述共同完成了“孝”在先秦时期的理论体系构建,使“孝”作为一种文化得以确立和传播,并对海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孝感市对孝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孝感市成立了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召开了多次孝文化研究会议,组织学者从《孝经》、孝道、孝意识、孝人物、孝景观、孝文化及其与孝感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科学发展、孝道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些研究梳理了孝文化的历史内涵,挖掘了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了孝感孝文化特色,对孝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娴 《闽江学院学报》2012,33(3):111-118
文学家黄曾樾早期在法国出版的学术代表作《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是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同时也是研究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文献。作者通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思想的对照研究,提炼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中国先秦哲学家同柏拉图、雷慕沙等西方名家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促进中西文化的融通。由于该书是法文本,国内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6.
墨子是先秦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墨子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兼士”的观念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同样对中职德育实践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墨子相关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实践的成效,并且可以通过德育实践很好地促进中职学生构建理想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先秦思想家墨子设计了一个“爱无差等”的和谐社会图画。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他所构造的和谐社会没能出现,但他主张的“兼爱”、“非攻”、“节用”思想,给21世纪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从墨子“兼爱”、“非攻”、“节用”思想出发探讨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墨子及其后学的思想作为先秦诸子中独特的思想流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政治上的“尚同”、“尚贤”思想和经济上的“节用”、“节葬”思想,更在于其军事上的反对侵略、谋求和平、积极“救守”思想。尤其是《墨子》著作中所体现出的先进的战争观念,充分显示了墨学所具有的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是一个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说融汇了先秦多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墨子的思想。文章从墨子"尚同"和"非乐"思想对韩非的影响探讨了二者之间通常被研究者忽略的承启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对墨子的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孝文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孝"的观念产生,在先秦时期"孝"观念理论化、系统化,到了西汉时期"孝道"变得政治化,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被异化,唐宋元明清时期"移孝于忠",孝文化走向极致,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孝文化是建立在儒学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对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3.
儒家所积极倡导的“孝文化”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对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孝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分析《孝经》中“天”与孝道相联系的观点,厘清“天人合一”思想在先秦儒家天道观基础上的发展轨迹,理顺“天”与“人”相交的思想脉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6.
《孝经》是儒家传统经典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在汇集先秦儒家”孝”思想的基础上而完成的。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孝,如何行孝,以及孝道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构成了关于孝道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孝经》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伦理发展史的新纪元,还是先秦儒家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时期的孝文化,将孝文化的建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孝文化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核心是奉献。爱的教育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孝的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特内涵。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联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和社会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提倡弘扬中华孝文化精华,摒弃其糟粕,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从而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