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章以华语电影上海电影题材中的"外来进入者"叙述视角为研究切入点,按照1920-1966年大陆电影中的"外来进入者"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表述;香港电影对上海的都市传奇与乱世想象;寻根之旅、跨国叙述、怀旧情调与作为"外来进入者"的当下叙述策略等几个部分对华语电影创作中的上海多样化表述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上海本土电影创作提出了期望。  相似文献   

2.
"南戏"存在的理由 1895年,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并于当年的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几部电影.七个半月后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这种"西洋影戏",成为中国最早放映电影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叶,电影技术在欧洲取得了成功.不久之后,上海的戏院里就出现了“西洋影戏”.当时,不仅放映的影片来自欧美各国的,就连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也都是些外国侨民.最早在中国摄制新闻纪录片的劳罗,便是个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意大利商人.1908年3月,他用一架木壳摄影机在上海试验性地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接着又于同年11月在北  相似文献   

4.
"韩流"已成为新世纪亚洲影坛的一个 重要现象。 首先,民主政治的大好局面,为电影 人创作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环境。 第二,有明确的商业眼光。商业性与 艺术性在韩国电影中一直处于并重的地位。 影片好坏,做多少拷贝由电影院经理说了 算。而经理又直接与观众接触,因此沟通渠 道畅通。(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也有位导 演,叫蔡楚生,他每创作一部电影,都自己  相似文献   

5.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6.
正电影在中国最早出现是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一个茶楼里。那时的电影只是穿插在唱戏或是杂耍节目的间歇放映,也只是一些简短的黑白默片,但这些影戏毕竟已不同于唱戏等传统节目,必须处于黑暗之中才能显现光影,于是引起时人的好奇和惊讶,关注度一时兴起。随后,电影作为一种时尚开始在全国主要城市推广起来,北京作为重要的文化城市,自然紧跟时尚,在清末电影即落户北京,到民国时期取得重要发展,对社会进步及民众生活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北京电影的发端电影进入北京,最早始于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外国人来北京拍摄记录影片。当时主要是日本、法国、美国三国  相似文献   

7.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8.
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第二年,电影便从欧洲传入我国的上海和香港。由于电影起初没有声音,我国一般称之为“西洋影戏”或“奇巧洋画”。对于这种新奇绝妙的玩意,当时全世界的观众对其都非常着迷,一时趋之若鹜。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痛感中国影戏楼放映的影片都是外国舶来品,“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为改变这一现状,也为补充片源,提高自己创办的大观楼影戏园的利润,任景丰便动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黄振乾 《视听》2016,(7):109-110
贾樟柯是中国著名导演,目前已创作十二部电影作品。他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多不同之处。贾樟柯始终坚持自己对底层形象的关怀,将最底层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人们内心深处对这个群体的沉思。本文以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为例,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特点和底层形象特征,同时对贾樟柯电影中底层形象的塑造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22年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实践产生后,开始出现了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实践。因为儿童电影所具备的形象直观性,所以其所承担的教育性被凸显。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从"儿童本位"出发对电影和儿童的教育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影片"、"儿童教育的电影片"、"儿童电影的观众细分"等观点。此外,因受到苏联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的影响,中国儿童电影理论与批评界也学习和介绍了苏联的儿童电影创作体制保障、儿童电影创作内容所具备组织动员和教育鼓舞之作用、用儿童电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等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在当时没能实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却得以付诸实践,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和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12.
娄烨五年     
娄烨似乎是中国当下路途最曲折的导演之一,他在被禁和解禁之间数度游弋。五年禁影之后,他尝试创作另一种电影,同时他的新作即将面临中国电影市场的"审查"理论上讲,过去五年间,导演娄烨应该从电影界消失,他不应从事任何与电影相关的活动。至少规定如此。但实际上,五年中,娄烨穿梭于中国  相似文献   

13.
在跨界导演的大潮中,很多女导演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了树立起自己的辨识度,她们不约而同地采取了一种相似的创作策略,即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创作心理的"轻"倾向,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创作别样化的可能。但是这种创作倾向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题材如何创新?叙事如何完整?市场如何引领?  相似文献   

14.
正几代梦:辛苦一年成现实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电影事业迅猛发展,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张骏祥、徐桑楚、谢晋、白杨、秦怡和吴贻弓等顺应电影发展的潮流,积极倡议要在上海举办国际电影节。吴贻弓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导演系列丛书·灯火阑珊》中这么回忆:"我们要有自己的国际电影节,这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他写道,"1993年,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靠着我  相似文献   

15.
蔡萍 《报刊之友》2014,(9):159-161
姜文,中国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曾在中央戏剧学院接受过专业而严格的表演训练,他在表演创作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及艺术修养,加之他在表演事业上不断地努力与创造,渐渐地,他的表演艺术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路数和风格。本文简单地梳理了他自出演电影电视以来的演出、创作轨迹,同时了解一下他的个人生活成长经历,进而从演员表演理论入手,结合姜文所饰演的角色和出演的作品,分析他的表演艺术特色和表演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6.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8.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一个梦想闪耀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冷却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小时代。"正如电影《小时代》的这句台词,中国广电报的发展史是中国纸媒进化史的冰山一角,中国广电报的群像作为中国纸媒的缩影,以辉煌、衰败、沉寂、重整这一历史过程见证了传统媒体的巅峰时期和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大面积迷失,以一曲近乎扼腕的悲歌勾勒出中国纸媒发展的"小时代"。  相似文献   

20.
数字人文是近十年兴起的研究领域,通过数字统计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其中基于数字人文的文学作品研究是国际数字人文领域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笔者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对商务印书馆早期的电影实践和剧本创作进行研究。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个有资本背景的电影摄制单位,对早期中国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创始之初,创作了新闻片、风光片、教育片、故事片等几十部影片。商务印书馆早期的6部故事片在剧作上有4个较强的相似性特征:1.爱情题材为主,爱国题材为辅;2.复线结构为主;3.封闭式大团圆结局为主;4.善用巧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