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阶层、群体或个人若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表达是重要环节。利益表达是政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众传媒作为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当代中国,大众媒介在实现利益表达过程中仍面临着制度环境、资本制约及市场竞争、法律保障三方面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与制度内其他利益表达渠道相比较,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舆论建构能力,成为普通民众实现利益表达的有利渠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22):37-45
利益表达机制属于政治学中"权利"的范畴,本文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考察了"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以及"媒介使用"对居民"利益抗争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内在政治效能感"对"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和"非制度性利益抗争方式选择"都有很大影响;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对"利益抗争方式"影响力不足;"媒介的使用"对"非制度化的利益抗争方式选择"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大数据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化发展,各行各业都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为自身谋求了利益和发展。作为与大众交流沟通的媒介,广播电视行业更是切实感受到了大数据背景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广播电视行业如果想在大数据背景下保持自身活力,则需要牢牢把握机遇,对工作内容进行一定调整,确保自身能够在大数据的洪流当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7)
网络社区的治理越来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点,线上线下联动式的"去政治化"话语表达成为社会公共事件频发的隐性因子。本文基于长时段对江西南昌市"象湖事件"事发地及其周边村庄的实地田野调研,将扎根理论与集体座谈研究方法相结合,对社会公共事件中当事各方的话语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民众在公共事件的话语表达中呈现"去政治化"倾向,通过弱者式、悲情式、戏谑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规避抗争风险的话语表达路径,由双微平台、QQ搭建起的媒介平台并非民意表达的最佳空间,反而成为加速事态演变、加剧社会风险的"发酵池",并尝试提出泛媒化影响下民众在公共事件中话语表达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深圳"5·26"醉驾飙车案发生后,一些媒介报道过度渲染,使得民众"仇富心理"迅速泛化。笔者选取南昌市周边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仇富心理"泛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突发事件为其提供了感染路径,而媒介报道凸显利益因素则制造着隐性风险。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诉诸媒介文化的公共取向,才能扭转"仇富心理"泛化带来的社会反向情绪,并从根本上矫治这种社会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6.
深圳"5·26"醉驾飙车案发生后,一些媒介报道过度渲染,使得民众"仇富心理"迅速泛化。笔者选取南昌市周边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仇富心理"泛化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突发事件为其提供了感染路径,而媒介报道凸显利益因素则制造着隐性风险。本文认为,只有通过诉诸媒介文化的公共取向,才能扭转"仇富心理"泛化带来的社会反向情绪,并从根本上矫治这种社会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媒介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正在来临。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笔者认为,都市报财经新闻也要适应融媒体发展的需要,顺势革新。  相似文献   

8.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9.
朱庆好 《新闻界》2012,(19):54-58,63
媒介与人的现代化关系密切。从畲族民众媒介使用倾向及其媒介效果来看,媒介在建构畲族民众的现代意识方面作用很大。媒介已成为畲族民众接触、接受现代意识的主要窗口和渠道。对媒介的现代化作用要辩证对待,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中国社会,政治弱势心理呈现出泛化的态势,且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心理动因.“东明事件”发生后,相关方的缄默使当地民众政治弱势心理加剧,笔者通过大样本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发现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具有复杂的内涵.大众传媒的非理性报道以及民众对媒介的选择性使用对民众政治弱势心理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公共事件中相关媒体的失语以及利益表达渠道的缺失是政治弱势心理产生和泛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大众传媒应构建信息安全保障网、提供利益表达的渠道并注意建构舆论和引导舆论,逐渐化解底层民众的政治弱势心理,为社会和谐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民众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取重大时事信息,对这些重大时事的认知和态度如何,又是如何进行表达和参与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就上海市民对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知、态度与表达等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历时性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本文就其中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关注议题"、"整体评价""、信息接触渠道"、"表达和参与"等五个维度探析国内民众2007—2012年对重大时事认知、态度与表达的变迁情况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观点新闻是当事人对事物发表的看法、评论、意见、建议,或者表达的态度、倾向、主张等的新闻。善于发现和发掘观点新闻,既是扩大新闻影响力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传媒受关注度的有效路径。随着民众的表达空间越来越大,表达的多元化而非"大一统"也得到广泛认同。代表不同人群、阶层、团体利益的各类诉求越来越多,也势必产生越来越多不同的观点表达。基于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成为普遍共识。观点新闻要善于把关,也要敢于把关。在互联网时代,既不为错误的观点传播提供机会和平台,更不能在需要传播观点时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对“明星真人秀”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华 《今传媒》2013,(10):91-92
"明星真人秀"是近几年活跃在荧屏上的一种娱乐节目样式。本文肯定了它在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它的成功及其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媒介作为一个"文化装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应警醒自身,坚持真善美,给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同时,在媒体制造的"美丽景象"背后,受众也应提升媒介素养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马燕 《传媒》2018,(4):91-93
"玉林狗肉节"媒介事件可以从民间、官方和媒体三个方面观察舆情的话语逻辑与伦理表达:要弥合矛盾双方的情感和价值裂痕,减轻由于国外媒体偏颇话语而造成的国家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传播主体要基于主体间性进行话语表达,同时建立与国外舆论场意义相通的媒介话语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舆情遵循的话语逻辑,以及各方话语表达中的伦理呈现,以期描述该媒介事件的话语图景,提出该采取怎样的话语策略,才利于有效减弱"玉林狗肉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理论行为学派的开拓者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价值目标。科学素养是衡量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众科学素养较低,同时大众媒介又是我国民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公众"现代人格"的"放大器",媒介在培育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的现代化人格养成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因此媒介应努力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水平,并开拓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权力扩散,使得民众在网络空间获得了相对赋权,原本由精英长期垄断的社会符号生产格局被打破。但是,网络空间并非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社会精英凭借在现实社会中的诸多优势,可以实现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相应草根民众在网络空间的优势存在递减趋势。在现实利益表达机制未能有效完善的前提下,草根民众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围观疲惫",不断尝试"视觉抗争",以致草根民众的符号生产呈现"奇观化"。"视觉抗争"对草根民众而言,属于"无奈之举",并存在诸多负面效应,特定部门应当给予相当的重视和有效的处置。  相似文献   

17.
移动媒体的媒介使用空间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透明性的特点。"移动性"在延展媒介使用空间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空间彼此的"侵扰";"私密性"使物理空间更安全,为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提供可能;大数据技术则又让移动媒体的使用空间具有"透明性",可进一步规制媒介使用主体多样性的媒介实践。  相似文献   

18.
刘峰 《新闻世界》2009,(8):147-148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技术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一股新兴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民间舆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民间舆论的形成以及现状,揭示了中国民众话语渠道的重要性和不足,并指出,只有让民间舆论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来表达公众的意见,才能切实保障民众利益,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李骏 《中国出版》2017,(13):45-48
"数据新闻奖"在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成为数字新闻发展的标杆,吸引学界和业界不约而同地聚焦研习。文章梳理了数据新闻奖的出现和发展概况,针对数据新闻奖的优秀获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据此展望数据新闻的发展前景,为媒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开展数据新闻业务提出建设性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