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传媒集团是城市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是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效平台,是培育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的孵化器。建立和完善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对于城市传媒集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城市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就是要拓宽发展思路,构建创意主导、传媒特色、多元化开发的现代市场经营体系,做大文化、大传媒。  相似文献   

2.
蹇莉 《新闻实践》2012,(1):69-71
2011年9月29日,由成都传媒集团主导打造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全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园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不但赢得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也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褒奖,并获得了“亚洲音乐产业杰出创意奖”、“中国首批重点示范商业(服务)聚集区”等系列奖项,成为传媒促进城市发展的全新样本,也为地方传媒集团如何挺进复合文化产业领域,创新文化产业运营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媛媛 《大观周刊》2012,(21):12-12,8
文章基于技术创新,重点研究技术创新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从支撑技术、应用技术两个角度来分析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形态。最后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及发展战略四方面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期早日落实文化产业支柱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驱动下,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模式,以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美国和英国国家图书馆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模式和特点,然后通过网络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文化产业对国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需求,最后提出我国国家图书馆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策略,包括打造专业服务品牌和提供系统的专业信息服务来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时探索文创产品开发中心服务模式带动业界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模式创新。参考文献63。  相似文献   

5.
传媒文化产业实现跨区域共栖发展是当今传媒生态运行的必然趋势。地理上的唇齿相依、历史上的彼此仰赖造就了环渤海地区传媒文化产业共栖的可能性。本文通过河北省文化产业对接京津的个案研究,集中探讨传媒文化产业跨区域的发展策略,进而为各地传媒文化产业之间共享推介资源、内容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智力资源提供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海馨 《今传媒》2012,(7):38-40
目前河北省正在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能否做大做强河北文化产业。培养试销对路的传媒人才,对促进传媒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新升本科院校传媒专业建设发展研究"课题组历时一年,采用问卷调查、座谈、深度访问、抽样调查等方法,对我省660家具有文化产业性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周劲 《青年记者》2014,(33):18-20
“传媒+演艺+公益”模式借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以崭新的营销模式实现赢利,同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社会创造并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的转型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对地区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能够成为有效的抓手。同时传媒类机构的崛起也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营养,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一大新兴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案例的分析和梳理,从政府支持、地理位置和公共服务角度探讨我国发展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可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居民消费的转型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正迎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对地区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能够成为有效的抓手。同时传媒类机构的崛起也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和营养,成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一大新兴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区案例的分析和梳理,从政府支持、地理位置和公共服务角度探讨我国发展传媒类文化产业园可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新媒体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的融合。深入了解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这种融合对传统文化产业创新的影响。【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了解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的融合模式。【结果】提出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创新融合的模式。【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传统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创新机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体验和互动性。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以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新引擎推动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内容同质化、盗版侵权、中心化垄断等问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运营模式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文章基于区块链技术与数字文化产业的适配性,结合区块链数字文化平台应用案例,分析区块链对数字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机理,研究区块链在数字文化内容生产、版权保护、分发传播、收益分配模式上的创新建构,为破解数字文化发展困境,调动原创活力,推动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产要素的集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由于文化资源禀赋、文化产业基础和产业政策的浙江特色,浙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呈现特色,在不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都能寻找到文化产业性集群、文化产业价值链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集团化模式等不同的模式路径选择,当然,文化产业集群的最终理想模式是建设生态文化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规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促进和保障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应着重从完善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创新文化产业走出去模式、维护国家文化产业安全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政府规制职能.  相似文献   

14.
投融资体制的畅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坚强有力的保证.投融资的游移不定,一方面由其本身的一般特征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在于投资模式的是否合理.福建省的投融资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创新投融资体制以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5.
牛旭诚 《今传媒》2012,(8):137-138
文化产业环状模型分为三层,核心是文化创意,中层为影视、动漫、文学作品、游戏,外层为相关衍生品及服务,产业环以创意作为独特性标志。市场、政府、资金、科技以及创新是其核心推动力。环状层次模型是一种适合文化产业全景产业链及价值链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意评价体系能为文化产业环的核心概念起到初步筛选的作用,并对产业发展起到合理引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天的传媒,除了继续承担宣传喉舌的传统职责,还肩负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充当创意领跑者(传媒总能凭借领先于社会一般机构的先进思维、洞察力和信息渠道,而作出富有开创性、前瞻性的办法举措)、纽带(连接政府、民间、企业)和孵化器(指依托技术、宣传资源和执行力这三大优势,媒体本身就在不断孵化、催生众多文化产业创新项目)这三项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大力发展传媒文化产业,对现代化有深远的意义。增强国家竞争力,并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传媒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选择。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传媒文化产业活动既有其内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产业抓住了文化体制改革全国综合试点的契机,以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文化内容、途径、业态创新为动力,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章全面总结了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经验与内在规律,并提出了浙江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2):72-77
步入"十二五"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加速发展,然而,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的"勉强"和"稚嫩",因此,如何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开辟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新格局,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必须回答的重要时代课题。本文在剖析我国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意义、基本态势及其中存在的各种管理体制与机制障碍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讨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从宏观管理模式创新、文化法制建设、健全文化发展政策、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本山传媒"的价值链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本山传媒"价值链的市场、品牌、渠道、产品、人力资源5大具备战略意义的要素环节基础上,总结出"品牌导向的要素价值整合模式"是"本山传媒"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应是:在价值链整合中形成要素价值最大化,在价值链的市场呈现中成本最优化,在价值链自身价值的聚焦中品牌化,在价值链的要素转换中发展持续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