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传媒介质的丰富和信息传播的普及,媒介信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明星隐私遭遇危机。由于我国有关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不够健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报道侵犯明星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探讨媒介披露明星隐私的合理界限,以寻求媒介报道权、公众知情权和明星隐私权三者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汪思婕  杨璞 《新闻世界》2009,(12):147-14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明星隐私遭遇危机。由于我国有关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不够健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报道侵犯明星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以网络媒介为例,探讨媒介披露明星隐私的合理界限,寻求媒介报道权、公众知情权和明星隐私权三者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王丹 《东南传播》2012,(12):93-95
本文以壹传媒违例侵犯明星隐私案为例,旨在分析娱乐新闻侵犯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隐私权的问题,分析了当下娱乐新闻中屡次侵犯明星隐私权的原因和规避手段,指出媒体获取信息应该利用正当合理的手段,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准则,辩证地对待受众需求,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朱巍 《青年记者》2009,(13):19-20
【现象】明星隐私权被媒体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不是新鲜事情。在公众知情权汇集形成的公共利益面前,绝大多数明星面对自己隐私被曝光的选择是忍让,最多就是发出类似于冯小刚“炮轰”之类的愤慨,很少有明星选择诉至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此类案件的诉讼多以媒体使用“公众人物”抗辩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5.
[现象]明星隐私权被媒体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不是新鲜事情.在公众知情权汇集形成的公共利益面前,绝大多数明星面对自己隐私被曝光的选择是忍让,最多就是发出类似于冯小刚"炮轰"之类的愤慨,很少有明星选择诉至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此类案件的诉讼多以媒体使用"公众人物"抗辩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6.
明星报道的界限在哪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星一直是媒体娱乐报道关注的热点,但明星也是公民,也享有法律所赋予的人格权利.而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保护明星适度的隐私是尊重其人格尊严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在民主法治化的社会中,新闻媒体在行使采访权,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要明确披露明星隐私的合理界限,认识到自律对于维护媒体品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新闻媒体越来越多的采取"曝噱头"的方法吸引公众眼球,这造成了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案例日益增多.本文从新闻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原因入手,探析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之道.  相似文献   

8.
如今大城市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尤其是女性,隐私意识空前强烈,这里面大众媒体的反复倡导和传播功不可没。但同时,公民的知情权也日益扩大,当知情权包括个人的性信息等隐私内容时,就会产生冲突。而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来自大众媒体。于是,矛盾产生了。一方面,如果新闻带有明显的公共利益性质,此时公众的知情权是否高于公民的隐私权?另一方面,一些与公共利益关系不太大的涉及个体的新闻,如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往往带有大量的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是否没有边界?  相似文献   

9.
范琳琳 《青年记者》2010,(16):49-50
近年来,网络上先后出现了多起明星隐私泄露事件。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兽兽门”事件,以及前不久的闫凤娇“不雅照”事件,再一次将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带进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引导、运用传播的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明星的隐私权不被侵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不愿公开的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权利。侵犯隐私权是指擅自公开他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的行为。公民的隐私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受保护。以下三类情况可排除新闻作品侵犯隐私权: 一、公开记录。由党和国家机关公开发布的正式文件、通知、判决书、布告或其他材料,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即使涉及个人隐私,本人不同意公开,也不存在侵犯隐私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隐私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人格权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法律保护,并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公民享有不公开自己的隐私以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隐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公民隐私权有关的档案种类、内容非常繁多。本文拟就与档案开放利用领域有关的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上先后出现了多起明星隐私泄露事件.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兽兽门"事件,以及前不久的闫凤娇"不雅照"事件,再一次将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带进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引导、运用传播的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护明星的隐私权不被侵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时代,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更加尖锐,新闻媒体有时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不当披露灾难经历者社交媒体上的隐私信息。针对人物特稿《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是否侵犯隐私权的问题,业界与学界观点也产生了分歧。本研究历时性地梳理了知情权与隐私权及两者关系的演变,并分析两种权利冲突在社交媒体时代加剧的原因。针对灾难报道的两权冲突大多属于私权利冲突的情况,本文建议新闻媒体以权利协调为基本平衡原则,并遵循“征得知情同意”和“协商隐私管理规则”的操作规范来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公众人物因为身份地位的特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同公众利益密切相连,公众对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关于他们方方面面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方面公众人物要维护自身的隐私不受到侵犯,另一方面传媒要满足公众知情的权利,本文就公众人物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问题作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一、公众人物的含义公众人物(PublicFigure)一词来源于一起在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性的案例———1964年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法官威廉·布伦南认为沙利文作为警长,社会地位特殊,媒体对其进行批评不构成诽谤,从而树立了“确有恶…  相似文献   

15.
刘会民 《中国广播》2013,(12):35-37
本文从信息论和传播学角度,对个人隐私的属性进行分析,提出隐私财产属性的理论基础,尝试完善隐私在商品社会的法律规制,并在该理论基础上对媒体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罗威 《东南传播》2016,(11):27-28
新媒体是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不仅丰富了人们多元化交往空间,更为人们以极低成本获取信息创造了渠道,就在这样一个借助新媒体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正裹挟着公民隐私一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其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不诚信甚至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发生。本文从新媒体下侵犯隐私权的特征、新媒体和隐私权概念是什么、如何产生冲突、又有什么应对措施出发,浅谈新媒体下如何对隐私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社会中,公民的隐私信息经常暴露于公众场合。微传播盛行的媒介语境下,公民人格权益被侵犯的案件不断增加。本文主要对利用微媒介侵犯有关公民以下几方面人格权益的问题进行分析:公民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在分析、总结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侵权损害赔偿机制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隐私权的自我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特别是进入Web2.0时代之后,利用网络来披露和传播他人隐私的情况日益增多,也更难以发现和控制。另外,网民自身的隐私被侵害的案例也频繁发生。因此,网民在进行网络传播时,如果能明了什么是网络隐私权,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的分类,网络隐私侵权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法治社会,也是一个人本社会。尊重隐私是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我国目前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间接且分散的,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消费领域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现象日益严重,反映了法律保护的薄弱。本文在分析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形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消费领域隐私权被侵犯的现实,提出了完善消费领域隐私权保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档案开放利用中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但档案的开放利用会带来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诸如公民的隐私权问题。如何在档案的开放利用中既要维护每一个社会利用者的利用权,又要保护档案形成者和隐私关联人的隐私权,是档案界和法律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文章从隐私权的含义及涉及个人隐私档案的种类入手,就如何在档案开放利用中协调好档案利用者与形成者之间的权利冲突,尤其是如何保护档案形成者和隐私关联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