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旁观还是进入现场干预?这个问题原来在学校的时候讨论过,只是没有统一的答案。最近又浮现在我的脑子里,是因为稿子上的一次改动。曾做过一期求助类节目,节目中有一个奶奶为了重病的孙子上街乞讨的片段,在播出时被删除,乞讨的画面换成了别的画面。正当我还在为这个改动而懊恼时,审片领导的一句话"当一个老奶奶这么苦却只讨到十块钱的时候,观  相似文献   

2.
邢瑞 《青年记者》2007,(11):1-1
最近参加了两个和报业相关的会议。过去从来没有开过这么多讨论媒体发展战略的会,也没有这么多行业的参与人员。原来都是清一色的媒体与政府相关主管人员.而现在扩展到金融界,企业界、广告界.学界等。尽管每一场会讨论的主题不同.但是讨论的重点都是一个:如何生存发展,我该怎么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有一次找到我,让我跟他出去采访,回报是晚上二锅头伺候。那两天我正“胃缺醇”,也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谁知那是一次非常惊险的采访。原来,北京最近出现了一拨抱着小  相似文献   

4.
年终统计的时候,驻马店市人民医院说图书管理员郑志军在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七十二篇。一个小小的县级医院,怎么出这么多新闻?我立即去核对。在小郑那小小的图书馆里,我细细翻看他的见报剪贴本,果然不错,有的稿子还被几家新闻单位转载或转播呢!我高兴地要求他谈谈在小天地里是怎样抓新闻的? 他笑笑说:其实,原来我也认为天地小,没啥新闻可抓。不过实践改变了我的看法。他谈起了开始写稿时的一件事:一次,  相似文献   

5.
近来,一名“无名老太”成了本地一家晚报连续报道的对象。这个无名的流浪老太太在跨越铁路时,被行驶的列车撞死,甩到铁路边。公安人员勘察、检验完毕后离去,老人的遗体在铁轨边放了两天之后,被就地掩埋了两次,又被挖了两次,被家人认领之后,还得再埋上一次。这样的“经历”有些离奇,但比起那些无人认领的枯骨来,“无名老太”似乎又有些“幸运”———按报道中铁路部门的说法,“乱穿铁路,撞死活该。挖个土坑,就地一埋。有人认就挖走,没人认就这么着了。”就地处理无名遇难者的遗体是他们的惯例。正是这样的“惯例”制造了许多此类的离奇怪事,…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到新疆“七一”棉纺厂去采访了三次,报道新疆少数民族纺织工人的成长。这三次采访,使我对怎样拍好照片,得到一点启发。照片是在新疆“七一”棉纺厂的整经车间拍摄的。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对于怎样充分反映所要报道的主题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在车间里,我发现一个女工在一台机床上接纱头,动作敏快而又熟练,我就跑过去迅速地摄下了这个姿式(图一)。拍摄完以后,我联想到诗人对“巧织女”所描写的形象,感到刚才拍下的女工操作姿态是自然动人的。但是,有些同志看了底片之后,却认为这张照片上女工操作的动  相似文献   

7.
《藏地密码》是我编辑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我第一次在某个不起眼的论坛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还叫《最后的神庙》。我并不是一个对神庙感兴趣的人,但是这个帖子999的超低点击率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小通为什么还会有点击率这么低的帖了。处于想把它的点击变成1000的潜在同情心理,我点了进去。5分钟之后,  相似文献   

8.
郝克远 《青年记者》2006,(22):78-78
尽管在我平日的印象里,媒体上关于章丘的新闻相当多,但当章丘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一大摞书稿摆在我面前时,我仍然感到有些惊讶:仅主流平面媒体上,仅最近两三年时间里,就有这么多章丘新闻,而且还全部都是“正面”的,多数都是“大块头”!据说,这不过只是选取了其中一部分,还很不全  相似文献   

9.
现在说电视剧的创作,我记得刚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就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笔会。在那个会上,我说了这么几句话,我说,有些电视剧,那怕是上、下两集的单本剧我都看不懂,我说的还是国产片,不是说的进口片。结果底下就有人哈哈大笑,散了会还说,汉元还真幽默,说我把搞电视剧的一些人挖苦得够呛。其实我是真的看不懂,别人觉得奇怪:你这个61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说这单本剧你都看不懂?我说就是。他们不相信。我说我是真的看不懂,结果这真心话还被说成陈汉元真幽默,这跟幽默毫不相干嘛,我就是没看懂嘛。那么我就分析我没看懂的原…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人,除了读作品,我还读一些文艺方面的理论书籍。如果不是读过胡廷武的《文学闲话》,我会以为所有原理的阐述都天经地义地充满了概念的对接和繁琐的学理;但这本书就很不一样了,我的阅读十分轻松,读完之后仍然十分轻松,所不同的是,这时对平时苦思想的一些问题,已多出了一种了然于胸的喜悦。 理论理论,不以“理”论,而作闲聊;从容练达,娓娓道来,原来说理论道的文章,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看!  相似文献   

11.
忠告抄袭者     
我母亲曾经同情过街上被打的小偷,直到最近她的钱被几个小偷合伙偷去了,她才开始恨起小偷来。有趣的是,我对文抄公的看法似乎也走了这么一条曲线。过去,我也曾经有点同情文章抄袭者,因为一个人没有思想,写不出有新意的文章,已经是够苦闷的一件事了,何况他们还要偷偷摸摸,秘不示人,抄抄写写,也不容易。现在知道抄袭者们已经“现代化”了,有了复印机和电脑,报上说有些人还赖此发了点财。但是抄我的文章大约是发不了什么财,因为我目前写的大多是学术文章,它们对临阵磨论的评职称者也许还有些用处。最近,在不经意间,我看见东北…  相似文献   

12.
驾驶汽车、骑自行车须眼观六路,写稿子也是一样.眼只要勤快,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就能产生新闻敏感,捕捉到“好新闻”.一次随镇领导下乡,无意中,路过王屯村.看到该村正唱大戏,三里五村来看戏的人山人海.什么戏,竟吸引了这么多观众,原来是一场现代戏《超生游击队》.我借题发挥,抓住这一社会见闻,赶写了《农民爱看现代戏》一稿,发出去,很快被《河南农民报》采用.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     
情人节的前夜,三条光棍在簋街一个叫同乐的小店接头,假意寒暄之后便开始 互相打听情人节的计划,结果是大家都没有计划。于是有人提出说不如去万圣书苑听讲座或者去北图翻外刊,此人照例被鄙视良久,居然无趣到这种地步, 插图 \不如死了算了。我便说我明天得去 原上草配副眼镜,因为最近越发看不清楚东西了。他们便问我现在的眼镜是多少度的。我想了想说,右二百五,左五百,合起来是三个二百五。 说了半天话才想起来还没有点菜,又胡乱点些东西,叫嚷着要赶飞机,让服务员走菜快些。又说了半天闲话,发现原来…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16.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11”的网上疯抢还余味未足,电商已经开始了“12·12”的新一轮攻战。两个普通的日子和数字就这么着被电商创造成节日,而且成为全民期待和盼望的狂欢,中国电商的奇迹在最近两三年让世界惊讶。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文章被刊用,作者总是高兴的。然而,也有例外:文章发表了,作者却很不痛快!我最近就收到了这么几笔没头没脑的稿费:其一、不知汇款者为何家报刊;其二、不知自己的稿件发表在何年何月何日的报刊上。有的报刊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稿子一旦刊用,寄稿费的  相似文献   

19.
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不太善于言说事物的哲理,因而对那些能把哲理寓于文采,在文章里把一些生活中人人有所感却不一定有所悟的道理娓娓道来的作家们,常怀着一种敬羡。欧定敬新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共进盖碗茶》就让我找到了不少类似的阅读体验,“茶”香诱人,一饮而不能止。 初识欧定敬的文章,是那些评书论书的文字,并不知道他写作的范围原来这么宽泛,不仅擅长说理,还能很生动地叙事——“昔日重来”那一辑里收入的文章我都是第一次读到。“昔日重来”本不可能,但艺术家似乎都有这样的“白日梦”,文人之幸大概就在于能将这些…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书目》2013,(9):72-73
(一)我和大鹏、小余从学校里出来,就搬到了这个城中村——陈庄。据说这儿原来有个陈庄帮,被警方端了之后就清净了。不过听说房东也不好应付。我哥们儿老梅在这儿住过,走的时候没关电扇,回来发现电扇不转了,开始以为是碰到了田螺姑娘,后来才知道是房东打开门进去关的,老梅很窝火,双方吵了起来,差点动了菜刀。我们住在一户民房的二楼。这儿的房子表面上没什么区别,都是整齐排列的水泥外墙的小楼,有一次下夜班都忘了哪里是我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