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7·5"暴力事件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及引导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7·5"暴力事件中,疆独分子直接利用互联网实施舆论煽动,增加了暴力事件的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我们实施舆论引导带来了困难:一是网络管理者难以同步过滤并监控所有的网络信息,使得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舆论煽动有机可乘;二是网络舆论煽动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使得网络管理者往往丧失最佳舆论反制与反击机会.为了争取抑制暴力事件恶化的网络舆论主导权,必须根据暴力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别进行网络舆论预防、网络舆论反制和网络舆论反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网络舆论生态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进行分析。本文借助Citespace5.7R5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关于网络舆论生态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发文时间、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舆论生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媒体格局与融合传播、网络舆论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顾萱  林牧 《青年记者》2012,(14):8-9
新老媒体的舆论融合趋势 2010"微博年"之后,微博继续迅猛发展.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新的舆论格局之中.意见领袖的分化,网络问政的兴起,以及舆论主题、效果的转变等,这些都改变着受众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传统的社会理念. 在议程设置上,传统媒体对舆论格局的走向仍产生重大影响,新老媒体各有利弊,两者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相似文献   

4.
王庆华 《传媒》2012,(7):65-66
近年来,网络舆论的发展势头凶猛,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秩序与舆论格局。传统媒体的主流表达能力被弱化,一些网上的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被放大、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隔阂与反差。打通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促进二者沟通并良性对话,减少社会舆论对抗,成为在新媒体格局下,党报创新的关键点。《安阳日报》开辟的《民生网事》栏目,是报网互动专版,它与电子政府网联姻,以"网络问政"为重点,是政府与网民对接的平台。把办  相似文献   

5.
媒体融合时代,舆论环境空前复杂、舆论格局深刻变化,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尽管各种不同议论形成的"杂音"不少,但真正主导舆论走向的,依然是党报等权威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6.
正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台的《2013年网络舆情走势和社会舆论格局》报告称,2013年是互联网舆论格局和生态治理出现巨变的一年,尤其是打击网络谣言对国内舆论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8月20日,公安部启动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到8月31日,短短12天内,数以百计的网民因"制造传播谣言"而遭处理。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新快报记者刘虎、薛蛮子等相继被抓或拘留。这使微博上的"大V"们深感不安,部分"公知"相继离开或转入小圈子不再对公  相似文献   

7.
正信息时代,壮大主流舆论的难度加大,挑战更为严峻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舆论格局,进入了"碎片化"、"互动式"的多维舆论格局。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社会就可能出现"塔西佗陷阱",即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媒体就可能面临"罗生门"挑战,即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相,但把所有人看到的事实合在一起,结果  相似文献   

8.
2011年10月25日起,人民日报《新兴媒体》版连推4期"聚焦网络舆论生态系列访谈",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业界和网民代表等,全方位解剖中国网络舆论生态格局,探寻互联网良治之道。首期《四问"网络民意"》被新浪、搜狐、网易等137家媒体转载,位居人民日报当天转载率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采,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崛起,带来传播理念,媒介消费习惯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对党报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党报需要适应传媒环境的深刻变革,主动加快发展新媒体,构建立体传播格局,由党报引领主流舆论向以党报领衔的"媒介团队"引领主流舆论转型.党报还要将自身优势与新媒体优势结合起来,塑造"媒介团队"的核心优势,继续保持和扩大党报在新的传媒格局下的主流舆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使各类涉法事件的舆论形成与传播机制发生重大改变,多元化格局的舆论场呈现多元意志的冲突与碰撞。本文以"李某某案"为例,分析涉法事件舆论场的形成机制与结构特征,进而提出加强舆论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林凌 《当代传播》2012,(5):27-29,38
移动互联网集传播工具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于一体,使网络舆论在网络"熟人社会"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给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崭新的研究课题。移动网络舆论具有随机性、碎片化和聚众传播特点,传播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破坏事实真相的完整性;隐形舆论的隐蔽性更强。因此,难以用引导PC网络舆论的方法有效引导移动网络舆论。必须加强移动网络舆情监测,及早引导移动网络舆论;用全面信息消除碎片化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采用多种传播渠道引导移动网络舆论,提高其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在我国的发生,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力,尤其是2008和2009这两年,是对我国危机管理从制度到机制全方位的集中评估期.而今年6月5日发生的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下文简称"6·5"事件),则又是对政府舆论引导力的一次重大检验.因此,考察此事件的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情况和反思其中的不足,发掘其在新形势下的新意义,对提升政府舆论引导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群从最初的网络社区逐渐发展成以移动端为核心,连接人与信息等一切的社群生态。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属性社群,以映客美拍为代表的直播社群,以AB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分享社群、以知乎为代表的知识类社群等,共同构成了新型网络社群的基本格局。舆论是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就舆论来说,新型网络社群具有"双刃剑"性质:既可以是一种建构性力量,也可能是一种解构性力量。新型网络社群中舆情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舆情的生成、演变模式都发生着很大变化,舆论生成规则也在改变,经典传播理论在新型网络社群舆论场受到冲击,出现"两级传播"弱化与"意见领袖"泛化、组织"把关"弱化与个人"把关"泛化、"沉默的螺旋"疏离与回归的"钟摆效应"等变化,给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探讨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条件与主要特征出发,继而以网站备案信息在福建省的短视频直播社群美拍及近年来频频成为涉闽热点舆情发源地的知乎、微信等社群为切入点,分析新型网络社群的在闽现状、问题成因、给福建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下中国的舆论表达格局是一种多元化的舆论表达格局。新媒体的崛起,颠覆了此前权力与传播高度一体化的传播结构。在强大的外部性冲击之下,一元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开始艰难转型。面对主流舆论场与非主流舆论场的结构性失衡,舆论管理者采取多种手段,试图改变主流舆论场的被动局面。目前中国主流舆论场的被动地位已有所改观,中国舆论场上的"国进民退"趋向也较明显。但中国舆论引导格局还未形成稳定的结构,尚存在不少变数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年,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正能量更加巨大,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本文基于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数据库统计数据,对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监测与分析,试图从舆论平台、舆论主体和舆论话题等多个侧面,对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进而对未来的中国网络舆论场发展态势做出客观研判。  相似文献   

16.
孟洁 《新闻世界》2012,(3):61-62
在视觉文化传播的背景下,网络舆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力逐渐增强,正改变着传统的社会舆论格局。视觉元素渗透到网络舆论的环境中,与网络舆论的建构和作用交互影响,从而使网络舆论也打上了视觉时代的烙印,充斥着群体性的狂欢和与魅惑。本文试通过分析视觉文化传播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来厘清网络舆论呈现出的狂欢和魅惑的成因,以供反思之鉴。  相似文献   

17.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基于我们所处新闻舆论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全新判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报纸",既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平台.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使社会舆论格局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正能量“合唱团”成为网络舆论最强音的同时,高感性族群的网络活动以及移动舆论场对现有话语权格局的冲击,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传统媒体舆论互动融合,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及时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是正确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翟天临事件为例,分析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对舆情治理带来的新挑战。研究发现,新传媒格局下,网络舆情事件传播遵循以下基本模式:议题性质需带有"符号性"或"触发性";社交媒体和自媒体逐渐成为舆情源头,主流媒体成为扩大事件影响的主要推手;议题的发掘和真相追寻是维系舆论热度和恒度的保证;公众通过舆论施压和抗争性行为倒逼涉事方回应民意,舆情由此逐渐消退。本文认为:网络舆情事件治理,应立足于解决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或涉事机构应由浅入深地持续发布信息,政府应充分发挥网民智慧,开展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