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进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该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客观认识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展开,通过编写《林纾读本》及系列教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强化课堂内外互动等,开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几年的实践证明,"乡贤文化""大学校史""文化创新"是开展富有区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培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林纾是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林纾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品格包括心系民族和警醒社会的心灵世界、“畏天循分”和忠义侠胆的人格正气与魅力、博爱深广的情感世界、“木强多怒”心系国家和民族的爱国情怀等几个方面。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挖掘和总结自身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对之发扬光大。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挖掘和认识林纾的文化遗产与人格魅力、文化品格;二是如何弘扬林纾的文化品格与文化遗产,为建设当代大学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主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契合点、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形式延伸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增强传统文化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能量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当今全球化竞争的核心要素,是科技、文化的载体——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而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也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广大高职院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当前,高职院校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对高职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地方新建本科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能成为大学特色文化的应该是,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主流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大学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天然联系,与大学适应时代要求和强化育人功能有着重要联系。林纾文化正是符合这种特质,成为了福建工程学院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特色之一。近年来,福建工程学院在建设特色的林纾文化方面形成明晰的思路,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地方新建本科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创造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陆雅婷 《文教资料》2014,(35):55-56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在"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建设"文理交融"的科学教育校公共选修课上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谢继忠 《文教资料》2008,(19):190-191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并提出大学应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创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蕴丰厚,形式各异,具有宗教、哲学、审美、旅游科学等多重价值。为适应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大学生主体的文化期待,《中国山水文化》选修课开始进入高校公共选修课行列。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初步探讨该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设置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院校开设数学文化公共选修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课程性质,阐述了高校开设数学文化选修课已成为一种趋势,从提高教师开课热情、选取教学内容、选取专题化教学模式及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们高尚的精神情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理论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育,是决定人才培养成败的决定因素。人文素质教育对象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在这个群体中,个体差异很大,有条件实施个性化教育。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凝聚力。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即是建立多部门协作的人文素质教育系列制度,也是克服大学文化缺失唯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已成为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和谐意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修身养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健全传统文化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等路径,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18,(4):100-104
大学生人文素质问题越来越受重视,但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达到理想成效,却令人迷茫。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发挥地方文化的作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任何大学都在一定的地域建立,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是必然的。地方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契合,对校园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形成、内涵的丰富,都有重要的价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将二者融合,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大学生美好的精神家园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务实学生文化底蕴;二、以课程教学为主战场,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构筑高品位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校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还不够完善。针对目前校园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课题组对学前到大学各阶段传统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教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目的是探索校园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有序化衔接,加快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化进程,有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命教育”,且在文化断裂的情境中疏离了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生命内蕴。独立的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具有体系性,是促成大学生生命意识全面形成的关键。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体现在生存智慧、人格修养、人文价值等层面,对现代大学“生命教育”仍具有指导意义。所以。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传统文化精华性的生命精神为资源,设置大学“生命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其课程内容可设置为“生命构成”、“神话与文化”、“人生意义、人性与人伦”、“性别、青春与爱情”、“角色与荣誉”、“国家、民族与历史”、“自由、平等与民主”、“苦难与死亡”等。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薄弱,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共生、信息社会的发展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讨了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作为本项目后期"高校民俗信仰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高校入学仪式教育、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四个专题研究的前瞻和伏笔。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素质教育应立足在强大的文化传统当中,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碰撞中获取智慧,真正做到文化育人。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需要通过大学的领导层面和大学的实践层面使其贯穿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当中。  相似文献   

20.
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已经连续开设十年了。该课程十年来的实践。不但探索了数学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规律,还由此探索了高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并推广至校内12门科学类的校级公共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