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向宁  向志强 《今传媒》2015,(4):42-4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彻底改变了人际之间信息传播的方式,新媒体的高度信息扩散和多向互动特点给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搭建了一条民间通道.本文通过对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回顾,从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事件的始末,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模式为框架,并且结合经典传播学理论对《穹顶之下》走红进行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柴静的公益纪录片《穹顶之下》关注"空气污染"这个社会问题,体现了公益传播的内涵。为此,本文探讨该公益纪录片背后的说服助推成因,并研究建构得出一个公益纪录片对受众的说服模型,以期推动未来更多的公益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公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柴静新作《穹顶之下》发布后,立即在互联网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从新闻传播学角度,以柴静现有的身份——独立传播者出发,从独立传播者的独立意志、精心选择传播主题、柴静的个人品牌魅力、新颖的新媒体呈现手段、精准把握传播时机、以网络为传播渠道这六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原因并分析其对当下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是一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其全新的传播理念、渠道及形式区别于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广泛运用,也将成为Web3.0时代最主要的传播形式之一。一部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成为了2015年开年最受热议的具有自媒体传播形式特点的代表作,本文探讨了其所体现的自媒体传播的特点,并对自媒体传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5.
2012年在《新周刊》主办的"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近年来,以社交网络为主的媒介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集群——微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符号。这种从新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力量,使人们获得了显著而真实的存在感,强调着人们日益成熟的公民意识,打破了人们在身份、阶层、地域上的传统界限。今年2月28日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就是一次关于微传播的成功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微信等众多社交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社交媒介传播成为每一个媒体人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柴静的作品《穹顶之下》在各视频网站点击量进行分析,总结影响网民在浏览信息或视频时选择网站的影响因素,并对网站在信息优化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胡丽丽 《今传媒》2013,(5):71-72,138
本文是在传播学本土化大趋势之下命题的,《鬼谷子》一书是我国论述游说策略的重要古籍,本文共包括命题背景、传播策略以及对《鬼谷子》的现代反思这三个部分。本文前半部分主要是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学习感悟《鬼谷子》所运用的捭与阖的独特思维方式以及这一思维方式产物:出色的传播策略。同时,在本文的最后笔者又提出了在现代要对《鬼谷子》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曹羽 《传媒观察》2016,(4):30-32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大众文化已实现更大范围的跨国家、跨民族传播。影视作品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纸牌屋》是美剧在中国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该剧第一季到第二季在中国的网络点击率已经突破了2.7亿次。本文以美剧《纸牌屋》为例,对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进行了剖析,进一步探究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总结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为华语影视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2016年春,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视剧《欢乐颂》以黑马之姿火爆全屏,拿下年度现象级电视剧的头把交椅。在这一表象之下,《欢乐颂》所蕴含的网络文学IP影视化转化技巧与营销策略也值得关注。网络文学IP的成功影视化,首先要进行高质量的改编、拍摄,打造优质内容;其次在播放渠道方面,实现传统电视、视频网站、社交网络三屏联动;在营销传播阶段,通过提前备料、分阶段投放、多级传播、"剧众"互动等策略,维持热度,有效实现IP影视剧的社会化营销,打造热播剧集。  相似文献   

10.
在全媒体时代,我国古代优秀典籍《红楼梦》的传播正经历着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的"史上最强"传播时代。"全媒体传播"是《红楼梦》传播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其在呈现出巨大传播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红楼梦》的理解困境。全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优势传播格局的多元化。当前《红楼梦》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传播途径涵盖了书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电视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11.
科教栏目一个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促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栏目除了要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外,也要贴近寻常百姓,契合普通大众的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刚开始走精英路线的《百家讲坛》在开播之初也曾面临着不温不火的困境。之后,栏目进行了大胆改革,通过栏目定位大众化、讲述方式故事化、讲述风格平民化、传播形式多元化的调整,更加把观众的认知接受能力与情感体验放在重要的位置,让观众对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像娱乐节目版一样津津乐道,最终使《百家讲坛》成功转型为"大众讲坛"。在当前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形势之下,《百家讲坛》的成功值得所有电视媒体探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如今国际上越来越重视软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广播影视等传媒业的发展已然不再是区域性的概念,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媒业。本文主要研究新疆对中亚地区的传播策略,通过对新疆电视台、电台的三档对外传播节目——《新疆新闻联播》《今日中国》《中国之声》的分析,得到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对中亚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记忆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是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以独特的方式对文化进行提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凸显了在当今媒介商业化背景之下,电视媒介通过唤起文化记忆,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双赢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文化记忆角度对媒体使命予以关照,探讨了电视文化传播的人文价值取向、对文化的维系和构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百家讲坛》看电视媒介文化传播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芳芳 《新闻传播》2006,(11):38-39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备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都受到很大争议。电视大众媒介的本质,决定了电视传播的内容都会带有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在《传播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了5W模式,即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效果如何。根据传播学的要素划分,我们可以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来总结政务微博的传播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17.
柴静推出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较大的社会轰动,但是该片在逻辑和科学方面尚有不少存疑的地方。本文以该片为分析样本,结合以往其他新闻作品中曾经出现的类似争论,浅议记者应该具备的逻辑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阮超 《新闻世界》2012,(5):75-76
本文通过对2011-2012年中4个月《中国日报》的头版内容作定量分析,研究《中国日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英文报纸发展所面临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下,全媒体传播成普遍趋势,本文以跨界节目《播视堂》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全媒体背景下《播视堂》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模式,探索融媒体传播的多元化、时代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析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的成功原因,揭示出化"组织传播"为"魅力传播",从而扬长避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乃是《百家讲坛》成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